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杂音”。领导干部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端正人品官德,都应听得了“杂音”。有位部队领导在谈工作体会时说:“杂音”就是不同意见,听到“杂音”要心平气和。只要别人源于实情、出乎真心,就不能因为话有错就制止,话太直就反感,话中带“剌”就排斥。只有耳听八方、兼容并蓄,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善听不同意见是干好事业的重要前提。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接着魏征列举了历代帝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向唐太宗阐明“兼听”对治国安邦的极端重要性。唐太宗不仅“甚嘉其言”,而且“颇善其行”。因之如此,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
俗话说,言为“心声”。基层群众的话并非一味信口开河、胡言乱语,大都心有所系、有感而发,或为偶有所察、寻机反映,或为胸有郁结、一吐为快。这其中,可能因为情绪和表达方式的原因,难免夹杂一些不中听、不顺耳的埋怨话、牢骚话,甚至尖酸刻薄的话。但要看到,有些话虽言辞犀利、锋芒毕露,可说的往往是实情,讲的是真话,对改进和推动工作是有益的。我们常说,要把基层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信号”中肯定不会都是肯定和赞扬,很多时候是不同看法和意见。能不能听得进“杂音”,实质上是不是真的把基层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只能听赞扬,不能听“杂音”,那么把基层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只能落为空谈。
能否听得了“杂音”,也是对领导干部官德修养的检验。由于人的文化素养的不同,有的人话语听着顺耳,有的人话语刺耳。对此,领导干部必须有听得进的雅量,不仅不能回避、当耳旁风,而且还要善于梳理、认真反思,真正听出话中之意、弦外之音。
《吕氏春秋·用众篇》有言:“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慧和见解,倘若领导干部善于听众言、汇群智,就能做到“取众白”成“粹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也是党员干部谋事、干事、成事之道。领导干部应该有主动纳谏的意识,经常到群众中去,多听“闲言碎语”,多受“八面来风”。尤其对那些来自最基层的所谓的“杂音”,要像蜂采花蜜那样,点点滴滴去采集,力求更多地掌握方方面面的意见,从而在工作决策和实施中拿出更好的措施和办法;对那些对错兼有的意见,要像开蚌取珠那样,剥去外壳、加以鉴别,从而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唯有如此,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受到群众的欢迎,赢得群众的支持,不断推动工作上新台阶。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