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杨新甫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1970-0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杨新甫 第3版() 专栏: 杨新甫 本报记者 黄驭白 湖南宁乡县月山乡有一座城墙大山,住在这个大山区的农民,一提起杨新甫总是赞不绝口。他们说:“就是他,给我'...

杨新甫

第3版()
专栏:

杨新甫
本报记者 黄驭白
湖南宁乡县月山乡有一座城墙大山,住在这个大山区的农民,一提起杨新甫总是赞不绝口。他们说:“就是他,给我们送来几个财神。谁上这个分销店做买卖,都忘不了这位杨主任。”
杨新甫是这个乡的供销社主任。他是去年春天下放到这个分销店来的。他一向在平原生活,但他并没有被山区生活上的困难所吓退。他上山的头一件事,就是进行访问座谈。他访问了二十多户农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了山区的特点、出产和山区人民的生活习惯。过去曾经有人形容山区是穷山恶水,实际并不然。山区多的是山货土产,有珍贵的药材、皮张、野生植物油籽、纤维、淀粉、各种副食品和千千万万的小土特产品。山上山下,山前山后,那一样东西只要拿到平川来就很值钱。把这些产品认真地采购上来,不但可以供应工业、手工业原料和出口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大大地鼓舞山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业社的收入。现在的问题是物弃于地,埋没了这些财宝。杨新甫深切地体会到了上级指示的“集中主要力量搞好农副产品采购,是供销社支持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供销社今后长期的中心任务”,他决心担负起开发山区经济的主要任务。
城墙大山的草药很多,全乡有四个药农,认得一百多种药。杨新甫日夜琢磨着想把挖药的办法教给群众。他首先请教一个药农陈胜桂。老陈是三代挖药的,已经有五十多年的挖药经验,为人很老实,可就在这点上保守得很。有天早晨,杨新甫跟老陈一路挖土,只要一提到教群众挖药这回事,老陈就不啃声。后来,总算交好了朋友,老陈也答应带他上山去挖药了,可是一早跑到老陈家去时,老陈却一个人上山去了。这样约了两次,两次都扑了空。杨新甫回头又找第二个药农杨陶林。老杨也答应上山去了,可是第二天清早却装病睡在床上,结果又没去成。杨新甫没有灰心,他另外又找了从益阳县到本地来卖药的老药农文求生,正正式式地跟他拜了师傅。文求生为杨新甫这种精神感动了,热忱地带着杨新甫冒着大雨上山,一天就挖到四十七种草药,连泥巴担回了一百多斤。
挖到了药,事情就好办了。杨新甫把这四十多种药全栽在花盆里,写上药名性能,陈列在供销店门前,一面挂出牌价收购,一面分头组织群众参观,并设专人给群众讲解。从4月到6月,一直展览了两个多月。这一来,收购山药便成了山区农民很大的喜讯,从来不识宝的人现在识宝了。有一天,月山社贫农社员江海山到店里来参观,看到一种“首乌”,好像很熟悉,马上跑到他家后山那块荒坪上扯了些苗来对着看。当他听说这就是一种有用的药时,可乐坏了,回去动员他老婆一天就开出了这块荒坪,足足收到三十二斤干的“首乌”,卖得药钱六元四角。因为他开出了这块荒坪,社里还给评了七工分。为了具体帮助困难户解除困难,杨新甫还利用农闲亲自带领严春陶上山,教他学会挖山药。到11月,严春陶挖药收入已达六十五元,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
群众会挖药了,可是还不会制。开始收购到手的药常有许多次品,甚至有的不能用。杨新甫又向药农学习初步的制药方法,还特地请了药农到分销店来给门市部的全体收购干部上技术课,使大家都学会了初步加工办法。通过他们再向群众介绍,这样收购得来的药80%以上都是甲等货了。
为了繁殖山药,扩大货源,杨新甫又进一步学习如何把山药进行家培,变野生为家生。经过两次试验失败,最后终于把这四十七种比较贵重的药栽活了。从这个时候起,杨新甫就在自己分销店里建立了山药试验田。这个分销店去年一至三季度收购各种山药八千九百四十四元,为山区农民增加了一笔巨大的收入。
挖掘山药是杨新甫开发新品种的开端,他还有更多的打算在后面。他想到了造纸。城墙大山原来就有一部分纸槽的,那是利用山上富产的竹子造纸。杨新甫想:竹子可以造纸,竹壳又为什么不能造纸呢?竹子究竟是宝贵的,如果能找出代用品来,那不是又给国家和山区农民创造了一笔财富?他访问了一个有经验的刘志倌,知道竹壳也能造纸。杨新甫跟月山社订了试造合同,请刘志倌来教,结果造出了第一批用竹壳作原料的纸。现在这个乡许多农业社都搞起了纸坊。到11月,全乡已经制出二百三十五石纸,给农民增加了二百三十五元收入,还节省了大批竹子可以外运。
有一回,杨新甫担上货郎担到这个乡所属的板路农业社去推销,看见路边上有一种长得很好的野菜。群众说这是牛百合(野百合),老杨扯了一蔸出来看,块根很大,有粘性,把它用水磨碎,碗底下就积了一层白粉。他一气就挖了十斤回来做试验,每百斤可出三十六斤淀粉。把样品送省卫生厅检验以后,答复说跟真的百合粉一样。县社也说可以组织群众加工,收购价每百斤四十六元。杨新甫马上又把收购牌价挂出去了。
还有一回,杨新甫放下货郎担,正在山边停歇,看见山上很多野生杂树都结了籽。他想:一般桐茶籽都是可以榨油的,这些桐籽可不可以榨油呢?他随手摘了一些“鸡冠香”籽摊在纸上,用大指甲一压,纸就渍了一块,肯定这里面有油。但是怎么多弄点籽来榨油呢?农村大油榨是要上百斤才榨的,他想了半宿,拿出自己的十四元多钱生活费,请木匠制了一个小油榨,每次可以榨四两到十斤。用鸡冠香籽试榨的结果,每百斤能出三十斤油。他把这个样品又很快地送到省粮食公司去鉴定了。
杨新甫的试验热忱是很高的。他曾经试着用玉米杆榨糖,每百斤可出糖七斤。为了证明一种淀粉能不能吃,他曾经亲自尝过“绿豆参”。他现在还收集着许多种香料籽,打算再做一架简单的蒸溜器,看看是不是能蒸出香料来。今年,这个供销店还计划从外边引进一批优良品种的蜜蜂、甘蔗和茶叶,到城墙大山上来推广,以便进一步发展这个山区的副业生产。
杨新甫在工作中也遇到过一些阻碍。开始挖掘新品种的时候,县社采购科、区社经理部都批评过他,要他搞些现成的,不必去担那些风险。有少数农民起初不了解他的时候,看见他带着一把锄头、一把刀满山去串,还拿上花钵子种山药,还笑他是“疯子”。可是杨新甫有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多和党委商量,多和群众商量。这样他就克服了困难。他说:“搞我们这行的,如果只想等货上门,等客进店,不去挖掘山区货源,山区就一辈子也开发不出来。”(附图片)
邓家驹插图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