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丰收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1970-0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丰收 第3版() 专栏: 丰收 本报记者 陈勇进 当祖国北方还正是冰封大地的时候,云南红河流域的元江县,却传来了丰收的喜讯。元江农场有十几亩丰产甘蔗达到每'...

丰收

第3版()
专栏:

丰收
本报记者 陈勇进
当祖国北方还正是冰封大地的时候,云南红河流域的元江县,却传来了丰收的喜讯。元江农场有十几亩丰产甘蔗达到每亩三万六千多斤——那就是说,这么一亩土地,可以收获四千斤糖;有六百亩达到两万多斤;全场种植的六千多亩甘蔗,平均产量是一万二千多斤。根据云南省发展甘蔗生产的计划,到1962年,种植面积将从现在的二十九万亩,扩大到一百八十万亩。如果按每亩产糖一千斤计算,全国六亿人口平均每人将从云南得到三斤糖的供应。谁能不为这个好消息而高兴呢?
从昆明南行五百里,翻过几座大山,便到一个亚热带坝子,这里的农民正忙着收获甘蔗。再翻过凤凰山,又是一个坝子,叫甘庄坝,这里的傣族农民也在收获甘蔗。再翻过一座山,便是红河边上的元江县,这里气候更热一些,坝子里为大片大片的葱绿的甘蔗笼罩着。人们正在收获甘蔗,十几部榨糖机在轰鸣着。云南有很多这样的亚热带坝子,它四季无霜,最宜种植甘蔗。可是,这些亚热带坝子,过去都是“瘴气区”,死亡威胁着人们,土地荒芜着,元江也是一样。
这是我第二次访问元江了。第一次,是在1956年初。当我们刚刚来到元江,就跑到城西南面看棉花树去了。谁知木棉田却变成了甘蔗田,木棉已经被赶到丰山坡去了。正在收甘蔗的人告诉我们,正南面是者戛梁子,那里的甘蔗高得出奇,像树林子一样,每亩甘蔗快收到四万斤了,是我们全国最好的甘蔗!
我们多么想看看那者戛梁子上的甘蔗林子啊!第二天一早,就和县委王连增书记,农场李洪元场长到者戛梁子上看那几百亩丰产甘蔗了。甘蔗高得比北方的高粱还高,比高粱稠密不知多少倍,在这里行走,确乎像在小森林里一样。可是1956年初我访问这里的时候,这里还是霸王鞭、仙人掌和荒草的世界;入晚,豹啼狼嚎。现在,混合在榨糖机的声音里的,是手风琴声。白色的房子也在半山坡建立起来了。这里的人们,仅仅在这两年里面,在这“可怕的瘴气区”里,为国家创造了多少财富啊!县委会王连增书记说:“现在全县有二十部小榨糖机,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你看,有不少甘蔗已出了穗子,这就会少出糖。我们就要在这里建设大的榨糖厂了。可是,一个榨糖厂才榨五千亩甘蔗。我们现在有一万八千多亩甘蔗,在第二个五年计划里面要发展到五万亩。这样就要有几个大一点的榨糖厂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呢!”
当我们走到那十几亩丰产田里的时候,那又高又粗倒伏下来的甘蔗,以致把道路都阻塞了,这就是亩产三万六千斤的甘蔗。农场场长笑着摸着一棵甘蔗说:根据现有的材料,我们的甘蔗已超过了世界水平。世界甘蔗产量最高的是美属夏威夷群岛,他们的最高产量是亩产五万斤,但他们的甘蔗生长期是二十二个月到二十四个月。我们的甘蔗生长期是十一个月到一年。如果这样算,他们的甘蔗最高亩产量,只是两万五千斤。根据锡兰1956年出版的热带农业刊物记载:1954年美国甘蔗的亩(英亩)产量九英吨;秘鲁是六点九英吨;印度尼西亚是五点六英吨;古巴是二英吨;菲律宾是二英吨。
我们甘蔗的糖产量能达到世界水平,也并不是容易得来的。因为这里是超高度的疟疾流行区(即瘴气区),这里干旱得没有水。可是群众一旦听信了共产党的话,这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了。解放后,对人威胁最严重的疟疾流行病基本上消灭了。去年人们修了者戛水库,这才不怕干旱了。可是,严重的虫灾还在威胁着。甘蔗栽种上,2月间大蟋蟀像牛吃草样的厉害,有些苗苗叫它吃坏了。他们把花生轧碎,用六六六粉拌糖,撒在田地里,几次,大蟋蟀就基本上被杀死了。接着螟虫又来了,金龟子虫又来了,不少甘蔗被咬死了。他们天天向害虫进行战斗,一切灾害在他们手里都成了战败者。元江县在群众中推广种植甘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元江1952年才种甘蔗五百亩,到1956年发展到三千多亩,去年就发展到一万多亩。不少群众在听到上级号召种甘蔗的时候,怕种甘蔗影响粮食生产,怕不合算,怕劳力不够用,怕栽的多了没法榨。元江县委会用分片包干的办法,委派得力的干部来领导这件工作。他们对种甘蔗的整地、整沟、栽培,都组织群众学习、观摩,培养了不少种植甘蔗的初级技术人员。
这里的人们没有满足这个三万六千斤的纪录。在社会主义的大跃进中,他们已种下了亩产五万斤的丰产地。(附图片)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