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阅读“孤本元明杂剧”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1970-0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阅读“孤本元明杂剧” 第8版() 专栏: 阅读“孤本元明杂剧” 曲六乙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戏剧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发现了也是园所藏元明杂剧。这批杂剧'...

阅读“孤本元明杂剧”

第8版()
专栏:

阅读“孤本元明杂剧”
曲六乙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戏剧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发现了也是园所藏元明杂剧。这批杂剧除却同其他本子重复的外,计有往昔不曾见到的剧目共一百三十八种。这不但使杂剧剧目骤增,丰富了元明杂剧文献,也为研究杂剧和杂剧发展史的人提供了可贵的资料。现在这批杂剧已经汇印成“孤本元明杂剧”(以下简称“孤本”),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
“孤本”中除有名家关汉卿、王实甫等所著的杂剧外,还辑有无名氏剧本一百零七种,占全集四分之三。这是其他藏本、印本所没有而“孤本”独具的特点。这些阙名的剧本,大都是未曾印刻过的手钞本;或为伶人所撰,或为伶人加工后的教坊流行本。它们在内容上俚俗质朴,生动感人;在形式上,宾白多,对话流畅,衬字多,歌唱流利。而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三百年前流行于歌场上完本的真面貌。
“孤本”的另一特点是,描写英雄人物的剧目最多。对于历史上的著名英雄如乐毅、张良、关羽、张飞、秦琼、岳飞等,都作了热情的歌颂和赞美。它们大多出于无名氏手笔。其中三国戏最多,有十七种;水浒戏则有五种。这些剧本故事,有不少与演义和评话相异。关羽的“单刀劈四寇”、“怒斩关平”,张飞的“杏林庄”、“三出小沛”,刘备的“黄鹤楼”,都不同于“三国志演义”和“三国志评话”。鲁智深的“黄花峪”,李逵的“九宫八卦阵”,也完全不同于“水浒”。
一般来说,产生于优秀的演义小说之后的同一故事的剧本,往往受到演义的极大影响。“鼎峙春秋”之于“三国志演义”,“义侠记”、“宝剑记”之于“水浒”,“天门阵”、“辕门斩子”之于“杨家将演义”,都是这种关系。然而也有相反情况,前述“单刀劈四寇”等剧目,可能产生于演义小说之前,给演义小说以影响。因此,探讨这些有关的戏曲剧目的产生和衍变,将会有助于理解和研究相应的演义小说,如何从民间文艺中吸取素材,以及创造人物和结构故事时的典型化的复杂过程。
“孤本”的许多剧目,不仅对于演义、评话,就是对于各时代的剧种,也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所谓“承前”,是指它们从宋金杂剧或早期南戏衍变而来;所谓“启后”,是指它们成为后代各剧种,如传奇、昆曲、京戏以及地方戏剧目的素材和胚胎。这就是“孤本”在戏曲剧目演变史中的作用。譬如近年来地方戏曲所发掘出的剧目中,就有不少是受到“孤本”的影响,或者是后者衍变和移植过来的。汉剧“乔府求计”之于“单刀会”第一折;豫剧“韩信拜帅”之于“暗渡陈仓”,“钟无艳”之于“智勇定齐”;湘剧“思凡”、汉剧“双下山”之于“僧尼共犯”;川剧“鱼篮记”、湘剧“追鱼”之于“观音菩萨鱼篮记”;河北梆子“南北合”、上党梆子“万寿宫”、“乾坤带”之于“开诏救忠”等等,都有着或显或隐的血缘关系。因此“孤本”不仅可供学者研究,也可以经过改编移植,成为活的财产,活跃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舞台上,丰富我们戏曲剧目的演出。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