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吴川:变上访为下访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01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吴川:变上访为下访 第1版(要闻) 专栏:   吴川:变上访为下访   本报记者 刘伯饶 吴齐强   编者按:为民解忧,贵在主动。曾以上访事件多而出名的广东省'...

吴川:变上访为下访

第1版(要闻)
专栏:

  吴川:变上访为下访
  本报记者 刘伯饶 吴齐强
  编者按:为民解忧,贵在主动。曾以上访事件多而出名的广东省吴川市,近几年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下大力气转变作风,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摸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理顺了群众情绪,密切了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他们的经验说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发扬这种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办实事的好作风。
  微风吹拂,金稻飘香。近日,广东省吴川市委领导率领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到塘?镇,摆开桌椅,拉起接访横幅,群众围了过来。这是吴川市坚持了3年8个月的第四十四个领导下访日的开场。
  地处粤西的吴川,人多地少,曾以上访事件多而出了名。近年来,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吴川市委、市政府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有效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社会面貌为之一变。今年前10个月,该市接待集体上访47批,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1.9%,而上访提建议的占了总上访量的30.1%。
  有难当面说,有冤当面诉,有理当面讲。能解决,当场拍板;一时不能解决,再想办法。领导下访不是走过场,而是真心实意为民办事
  来到吴川市采访,碰到的农民、市民都愉快地说,如今我们说话有人听了,干活的劲头也高了。
  4年前,吴川市却是另外一种状况:财政困难,人心涣散,群众上访频繁,干群关系紧张,干部职工的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拖欠最长时间达5个半月,还被亮出计划生育、殡葬改革工作不力两张“黄牌”。
  1999年,全市群众信访量达1839批次,成为广东省问题突出的市县之一。
  吴川市新领导班子上任以后,决心改变这一局面。他们深入调查研究后发现,群众上访,大多是反映土地、治安、收费、交通、水利、饮水等方面的纠纷和困难。由于一些干部没有端正工作作风,造成群众有冤找不到人诉,有理找不到人说,有事找不到人办,有问题找不到人解决。因此,吴川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为群众解决难题,必须走出机关,沉到基层去,建立下访制度。
  刚开始,一些群众以为,领导下访不过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并不指望真能解决什么大问题。振文镇潘屋村潘水生就是其中的一人。每次领导下访,他在旁边转悠,冷眼旁观。几个月过去了,潘水生发现,领导下访还真为老百姓解决了不少困难。于是,他也尝试向领导反映情况:镇派出所换发户口本时,每本多收20元;梁屋中学巧立名目向学生收“过门费”50元。领导听后当场拍板,要求派出所退回了多收的14.5万元,责令学校退回多收的钱。去年,潘水生被村民们推举为村长,今年“七一”前夕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对记者说:“过去,有些干部对群众不理不睬;现在,有问必答,投诉有门!他们是真心实意为民办事。”
  吴川市推行领导下访制度后,花大力气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群众实际困难。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能够解决的,就当场解决;情况未明,证据待查的,有关部门联合办公,跟踪解决;涉及重大问题的,分管领导牵头处理。对于群众的误解,或还未具备解决条件的投诉,则解疑释惑,讲清道理。
  1970年,吴川市塘尾镇的几个村庄因水利移民搬到老巴山,建成了红新村。不久,红新村与附近两个村的村民发生矛盾。红新村村民们从此开始了长达30年的上访之路。推行领导下访制度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多次上老巴山了解情况。市里召开领导班子会议,专门研究红新村问题,并一趟趟跑省、市有关部门,办好征地手续,重新规划新村址。目前,新的红新村已搬进了20多户村民。吴川市正通过正常渠道,向省民政厅、水利厅、移民办反映,希望能给困难的村民以更大的支持,让他们早日全部搬进新村。
  变临时“坐诊”为经常“出诊”,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既解决问题,又收集建议,融洽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丰富了新时期信访的内涵
  开始推行下访制度时,有些领导有顾虑:群众直接找书记、市长反映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就无路可退了。领导没面子,问题会闹大。谈起当时的情形,市委书记潘泰说:“面对被动局面,不采取措施,能有退路吗?不解决问题,如何造福一方?地方领导能有什么面子?群众的事不难办,关键是当领导的有没有为老百姓办事的心,能不能改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2000年4月,吴川市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春风,全面推行领导下访和镇、街“八长”接访制度,规定每个月的10日,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到各自挂钩联系的镇、街,与镇、街领导以及派出所、工商所、司法所、法庭、地税所、国税所、国土所、计生办等8个部门的负责人,一起接受群众来访,处理、解决问题。市委书记和市长根据实际情况,带领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轮流到各镇、街接访。每个月的15日,市领导轮流到市信访办公室接访,实行首访问责制。不管群众反映的情况是否属于分管范围,谁接访,谁负责到底。对涉及面广、久拖不决的大要案,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制,3个月内办结。同时,向社会公布领导班子成员的手机号码,建立市长专线电话,方便群众反映问题。下访日,市里领导都不安排开会。如果遇到外出开会或学习,则通知群众,提前下访。如果遇到法定节假日,下访日顺延。市、镇两级成立了接访领导小组,每个镇、街设立接访办公室。
  吴川市还推出“三同制度”:领导班子成员每季度下乡驻点3至5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回来后,向班子成员汇报情况。每半年,在驻点村委会召开一次有群众代表、党员、村干部等参加的会议,向群众述职,汇报在驻点期间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同时还规定,班子成员每年下乡下厂时间不得少于两个月,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现场办公,解决问题。
  领导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下访,摸清了群众最盼望、最急于解决的困难,得到了群众的认同。市长高永元深有感触地说:“约定时间,直接与群众交流,听听他们的呼声,这是很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沉下去后,找到了许多坐在办公室里不可能发现的矛盾症结。看到群众满意离去,心情十分顺畅。”
  从群众上访到领导下访,有如从“坐诊”到“出诊”,把接受信访变成了采纳建议途径,拓宽了倾听群众呼声的渠道。据市信访局局长庞观保介绍,44个月来,吴川市四套班子988人次下访接访,接待群众来访1417批,共3525人次,处理信访问题1549件,其中已解决1352件,其余197件也在处理当中。乡村道路建设、下岗职工困难、退伍军人安置、学校乱收费、计生、山林土地纠纷等一个个棘手难题迎刃而解。去年,湛江市委在吴川召开现场会,推广了吴川的经验。
  观念转变,作风转变,社会环境随之转变。上访者少了,投资者多了,经济发展快了
  推行下访制度,既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也推动了干部转变作风,干群关系融洽了,群众满意度高了,社会稳定了,经济发展了。
  前年,吴川市甩掉了后进县市的帽子,摘掉了殡改“黄牌”,计生工作也上了新台阶。去年,周边县市的一些人到吴川市劝说部分伤残退伍军人集体上访,得到的回答是:“政府对我们已经尽力照顾了,我们没有理由去上访。”
  社会稳定了,投资环境随之改善了,在外经商办企业的吴川籍人回乡投资的热情更高,外地企业也乐意到吴川投资。吴川市电力线路器材厂是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派的工厂,由在广西、江西办厂的吴川籍老板投资3000万元于去年11月建成。四川华侨凤凰集团第一次到广东投资,就把饲料厂设在了吴川。这个厂投资6000万元,计划明年2月投产,年产量15万吨,将成为吴川最大的企业。四川华侨凤凰集团负责人对在吴川投资十分满意,表示要把这个企业办成吴川的样板企业,湛江市的一流企业。
  吴川市还主动出击,变内访为外访,以恳谈会、座谈会、团拜会的形式,听取在外经商、打工者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介绍情况,吸引投资。据不完全统计,100万人口的吴川市有20万人在外打工、经商,主要从事建筑和房地产业,掌握的资产超过500亿元以上。3年多来,吴川籍的老板们在吴川兴办学校、建设道路、解决饮水难、兴建文化设施等,共捐资1亿多元,还投资几十个项目。
  据统计,今年前3季度,吴川市工业增加值25618万元,同比增长24.9%,高出湛江全市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44616万元,同比增长47.3%,高出湛江全市平均水平24.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出现良好势头。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