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新宪法难产
第3版(国际)专栏:新闻脉络
欧盟新宪法难产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姚立
12、13日两天的欧盟首脑会曾被此间舆论称为“欧盟历史上最困难的”一次会议。此话不幸言中,欧盟15个成员国和10个准成员国首脑在经过两天的艰苦讨论,由于分歧太大,互不让步,终于未能如期通过新宪法草案。欧盟轮值主席国意大利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却无力说服西班牙和波兰改变立场,最后只好面对会议陷入僵局的现实,提前宣布散会,并请下届轮值主席国爱尔兰继续主持完成宪法的审批工作。
关于欧盟宪法草案的讨论是本届首脑会最受关注的问题。草案是欧盟制宪筹委会动员各方力量,经过16个月的艰苦和紧张讨论,于今年6月完成并提交给欧盟政府间会议审议批准的。宪法不仅对欧盟今后的发展方向、公民权利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更为保证欧盟明年扩大后的正常运转提出了机制改革的方案。而导致此次首脑会议无果而终的恰恰是有关机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欧盟理事会的未来表决机制。草案认为今后理事会的表决要尽量扩大多数表决的范围,而多数表决的方式将采用“双多数”的方案,即通过决议需要半数以上的成员国、并代表60%以上的欧盟人口。筹委会认为此种方案简单、成功率高,可以明显提高欧盟今后的决策能力,大大优于2000年《尼斯条约》的决策投票计算方法。以欧盟6个创始国为核心的国家也大都赞成这种改革方案,主张通过的宪法应“最大限度”地保留草案关于机构改革的精神。
然而西班牙和波兰从草案出台那天起,便坚决反对这种“双多数”的表决机制,认为这样将改变“尼斯条约”赋予它们这两个欧盟中等人口国家和英、德、法、意4个大国几乎相等的地位(两国均为27票,4国为29票)。首脑会议开始前,两国便放风表示不会做出妥协。会议期间,两国始终顶住压力,不肯退让。而意大利会前曾经声称将在最后时刻拿出的“妥协方案”也迟迟不见踪影,13日勉强拿出的试探各方反应的3个妥协方案又很快遭到否决。在此情况下,贝卢斯科尼只好宣布休会。意大利作为《罗马条约》的诞生地,本想在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促成宪法的通过,在欧盟发展史上再续新功,留下促成首部欧盟宪法诞生的功绩。怎奈事与愿违,贝卢斯科尼只好悻悻而归。
不过,此间一些人士认为,新宪法虽然暂时未获通过,但其结果并非就构成欧盟的一场悲剧。正如欧盟制宪筹委会主席、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所说,草案是经过缜密设计出台的,可以改动的余地已经很小。如果勉强通过一个被“删改”和“降值”的宪法,倒不如推迟审批,以便大家有更充分的时间酝酿,通过一部使扩大后的欧盟能够正常、有效运转的好宪法。欧盟的一些领导人也在会后发表讲话,试图减轻会议的失败结果带来的负面影响。法国总统希拉克指出,欧洲“并未陷入危机,欧盟仍在扩大和运转”。
尽管如此,会议的失败仍给热心推动一体化建设的成员国带来了很大的失望,也使欧盟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比利时外交大臣米歇尔走出会场时面对电视机镜头垂头丧气的表情,应该是这种心境的一个真实写照。眼下欧盟正处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大前夕,欧盟需要一个有效的运转和决策机制,保证扩大后的欧盟不致因“大而难决”陷入瘫痪,影响甚至削弱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此次新宪法的难产能否导致今后的成功“催生”,现在还难看到前景。爱尔兰作为下届欧盟轮值主席国,尚没有提出一个时间表。但可以肯定的是,爱尔兰面对的任务依然艰巨。(本报布鲁塞尔12月13日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