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不懈登高峰——追记我国胸心血管外科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吴英恺
第1版(要闻)专栏:
一生不懈登高峰
——追记我国胸心血管外科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吴英恺
本报记者 赖仁琼
11月13日凌晨,我国现代医学的先驱者、胸心血管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吴英恺院士因病逝世。
两年前,吴英恺就写下遗嘱:“我已91岁,生命即将到尽头,后事必须从简。倘如发现不治之症,不必积极治疗,尽量减少痛苦,让我自然归去。死后做病理解剖,与病历对照,有教学作用的标本由病理科保存。请安贞医院联系火化,不保留骨灰,不化妆,不举行告别仪式,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
遵从吴老的遗愿,北京安贞医院、协和医院的专家一起为他做了病理解剖,并将他的心脏完好地保存起来,准备安放在安贞医院新建的心外大楼里。
这是一颗为“心”而奉献一生的心。
“我的一生中,担任安贞医院院长最有意义。创建北京安贞医院,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的新尝试,是我国医学领域中的新成就,也是我70岁以后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新努力。”
吴英恺在行医、传医和从事医院管理的70多年里,创造了多个“第一”:20世纪40年代,他成功完成了我国第一例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由他完成的第一例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第一例缩窄性心包炎手术切除术,开创了我国心胸外科的先河。多年的临床实践不仅使吴英恺成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专家,还使他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1951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协和医院建院以来首位中国籍的外科主任;1956年,他主持创办了全军也是全国第一所胸科医院;1958年,他主持创办了北京阜外医院;1961年,他创建了中国医科院心血管研究所;70年代末,他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心血管流行病防治研究室;1984年,他创办了北京安贞医院。
1981年3月,组织上安排吴英恺退休,不再担任北京阜外医院院长。当时,吴英恺虽已年届七十,仍觉自己精力充沛,还想干一番事业,把“文革”造成的损失夺回来。那时候,前来就医的心血管病人很多,医院床位却很紧张,等候手术的人有时甚至要等好几年,不少病人因此而延误治疗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吴英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离开阜外医院后,他在北京朝阳医院组建了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供需矛盾,但仍远不能满足北京乃至全国各地心血管病人的治疗需要。
于是,73岁的吴英恺开始创建北京安贞医院。要在设施简陋的结核病医院的基础上,创建一所以心血管为特色的综合医院。吴英恺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后一场战斗,一定加倍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把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和安贞医院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医疗研究中心。”
资金短缺,吴英恺就到国家有关部委和企业中寻求支持与合作。一家家地跑,一次次地谈,他的热诚感动了许多人。原石油部领导与安贞医院达成协议,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找到了钱还要盖楼。安贞医院病房主楼是一座1953年建的“工”字楼。1984年底,吴英恺给自己立下“军令状”:10个月后,要把原来的“工”字楼变成“王”字楼,增加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除了增设病房,还要建研究室和国际交流中心,实现医、防、研、教和国际交流5个结合。工程还在进行之时,他便提前向国际同行发出了在安贞医院举行大型心胸外科学术研讨会的邀请。工程顺利竣工后,国际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令吴英恺和同事们高兴的是,与会外宾全部入住交流中心,吃、住、开会三位一体,为医院今后开展国际国内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础。
吴英恺带领医护人员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边建设边改革,仅用3年时间,就把安贞医院建设成为一家集医疗、预防、科研、教学、国际交流于一体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回想起安贞医院的建设、发展历程,吴英恺十分欣慰。他说:“我的一生中,担任安贞医院院长最有意义。创建北京安贞医院,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的新尝试,是我国医学领域中的新成就,也是我70岁以后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新努力。”
如今的安贞医院已拥有820张病床、1930名职工,年完成心脏手术近3000例,成为以心肺血管为专业特色的大型综合医院,在心血管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
为征服心血管疾病,以吴英恺为首的我国医学家参与实施了历时20年的世界高水平、大规模的心血管病协作研究项目——“莫尼卡方案”,并在我国开创性地建立了心血管病防治三级监测网
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在全球四大洲2000多万人群中进行“心血管病流行动态及其决定因素监测”,简称“WHO莫尼卡方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高水平、大规模、长时间的心血管病协作研究,要求参与国用同一标准、同一方法,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获得几十万个数据。参加实施“莫尼卡方案”的都是发达国家。73岁的吴英恺亲赴世界卫生组织代表中国请缨,使我国承担起了对北京73万人进行心血管病人群监测的任务。
当时,获知消息的卫生部领导询问吴英恺是否有把握完成这项任务,吴英恺早已成竹在胸,他坚定地说:“有!”
原来,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居高不下。为搞清心血管病的发病规律,吴英恺带队住进北京石景山公社向阳大队,开展高血压的普查普治。后来又将范围扩大到石景山全区20万人,由此创建了村卫生所、区卫生院和市属大医院三级互动防治模式的防治点,这在北京和全国都是第一次。从那以后,防治点的工作成效越来越明显,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逐年下降。
接手实施“莫尼卡方案”时,吴英恺正在筹建安贞医院,手下只有吴兆苏、姚崇华两个研究生和几名技术员,设备简陋,工作条件也差。但困难挡不住吴英恺,他参照当年在石景山建立三级防治网的经验,组织力量,串门入户,监测到人,在北京73万人群中建立起了三级立体监测网。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高兴地称赞中国的监测做得好,不但达到了方案要求,而且体现了人文关怀,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与此同时,吴英恺参照“莫尼卡方案”的技术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群心血管病监测,以推动我国的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在他的主持下,16个省、市、自治区大协作,对550万人进行了监测,开创性地建立了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的三级监测网,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心血管病流行病学专家。
经过20年的资料搜集和分析,今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总部宣布了这项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心血管协作研究的成果。附有两张光盘的资料汇总册里,刊登着吴英恺的一幅照片,称他为年龄最大、资格最老的“莫尼卡方案”研究员,表达了对他的崇敬和赞扬。
“‘上医治未病’,预防工作是四两拨千斤!”近20年间,吴英恺积极投身医学科普事业,倡导“爱心护心工程”,举办科普讲座,并拿出个人所得的10万元奖金,印赠了《劝您戒烟》等一批医学科普小册子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吴英恺就致力于心血管流行病研究和人群防治。特别是近些年来,面对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人数急剧攀升、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他心急如焚:“一个医生能救多少病人?一个医院又能救多少病人?《黄帝内经》讲‘上医治未病’,预防工作是四两拨千斤!”
从那时起,无论在工厂、农村,还是公园、社区,吴英恺苦口婆心地给人们讲戒烟、减肥、膳食平衡,深入浅出地讲解医学知识。他倡导并积极参与“爱心护心工程”,带领医护人员在北京18个区县开展心血管疾病的科学普及和预防保健工作,编印科普读物,举办科普讲座咨询,培训基层医疗保健人员。
1995年,为在北京开展大规模的心血管防治教育,时年85岁的吴英恺拿着他撰写的《北京市高血压防治的新策略》,找到北京市卫生局的领导:“北京的健康教育搞得太晚,惟一的补救办法就是大规模的人群教育。”
1995年5月,北京启动了普及医学卫生知识的“健康快车”活动,一大批著名的医学专家参与了为大众普及医学知识的讲解、咨询。回忆起这项活动,当年参与讲课最多的3位专家洪昭光、胡大一、向红丁感慨万千:吴英恺把准了老百姓健康需求的“脉”。原来医生做科普,没人看得起,吴老带了个好头。
当吴英恺看到结集专家讲课内容的《登上健康快车》出版时,十分高兴。他说:“科研科普要成为一体,医疗预防要成为一体,专家群众要成为一体,这叫整体医学,立体医学,也是21世纪医学前进的方向。”
1998年,吴英恺获得中国医学科学最高奖——中国医学科学奖。平日生活十分节俭的他却把1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出版心血管病防治和自我保健的科普读物,并将20多万册的《劝您戒烟》、《肥胖的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预防保健知识》等送给群众。吴英恺说:“这些册子不求美观,但求普及,没有版权,欢迎翻印。”
今年11月19日,许多人从报上得知吴老辞世的消息后,不约而同地来到北京安贞医院,为吴老送行。鲜红的党旗覆盖着吴英恺,8名年轻的心血管硕士生抬着他的灵柩,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目送这位把一生奉献给祖国医学的发展和人民大众健康的世纪名医。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