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化市为城城乡统筹——浙江省绍兴县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05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化市为城 城乡统筹——浙江省绍兴县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第14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化市为城 城乡统筹   ——浙江省绍兴县加快'...

化市为城 城乡统筹——浙江省绍兴县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第14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化市为城 城乡统筹
  ——浙江省绍兴县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中共绍兴县委 绍兴县人民政府
  浙江省绍兴县是城市化浪潮中保留下来的市县同名的经济强县,名列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第八名;绍兴县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和纺织大县,县域面积1130平方公里,人口72万,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23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00美元,列浙江省第一位。绍兴县城市化进程很快,是全国六个城市化试点县之一。县城2000年9月迁址柯桥,三年来,投入近百亿元,人口翻一番,建成区从11平方公里扩大到去年的22平方公里,今年可达到38平方公里。绍兴县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市场化良性互动,已步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建设“三个一百” 构建城市发展体系
  超前规划,绘就城市蓝图。柯桥作为一个从江南古镇演变而来的纺织名城,拥有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轻纺业制造基地,再加上有独特的江南水乡风光,从地域特征和产业优势出发,绍兴县把柯桥城市性质定位为“国际纺织中心、江南水乡名城”,并明确提出了“北工、中城、南闲”“三个一百”的中心城市构建框架和“一主三副二群”的县域空间发展体系。“一主”为柯桥中心城市,即“北工、中城、南闲”。“北工”指城市北面将打造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的滨海工业区,建设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中城”指城市核心区将打造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的主城商贸区,建设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南闲”指城南将打造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柯岩旅游度假区。“三副二群”作为城市组团,积极与城市互动。目前,“北工中城南闲”三大板块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柯桥正从一个江南小镇发展成为国际纺织中心,并成为长三角城市组群中的一个发展亮点和重要节点。
  精心建设,凸现城市特色。绍兴是著名的水乡,柯桥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东有瓜渚湖,南有古鉴湖,西有大小坂湖,古运河横贯城区。绍兴县以“水”为核心,营造集江南水乡与国际纺织中心于一体的城市个性,构建水都景观框架,形成江、河、湖、城一体的城市风貌,相继建成环瓜渚湖休闲绿带、鉴湖风光带、新开河防洪绿带、“三馆一广场”休闲带等三纵四横城市绿轴,使柯桥建成区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增至20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到30.8%,基本形成城在绿中、城在水中的生态城市雏形。按照“一河一路一绿”的原则,实施“城中村”改造,“化村为居”,大力改善城市环境。近三年完成拆迁面积138万平方米,建设特色安置小区9个。为体现纺织产业的特色,绍兴县将以中央CBD商务区建设为龙头,打造一个国际纺织中心。在柯北新城区,升级轻纺市场,建设一个占地面积达3.8平方公里,集样品展示、贸易洽谈、商务办公、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轻纺相关产业市场群。迁址建城三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1平方公里扩大到22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从11万增加到16.3万,城市化水平从29%提高到34%,“国际纺织中心、江南水乡名城”目标逐步成为现实。
  多元投入,增强城市活力。柯桥作为一个新兴县城,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城市功能不够完善,要用五年时间建设一个现代化中等城市,必须投入大量建设资金。绍兴县以城市招商为载体,大力开展城市建设项目推介、招商工作,积极吸引民资、银行资本特别是外资参与城市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机制。到目前为止,正式落户项目52个,投资达86.38亿元,其中投资3.5亿元的华宇医院、投资1亿元的轻纺城高级中学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县里还成立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对城市基础设施、重大公益性项目,采取市场化运作,进行投资、开发、建设,积极筹资融资。到目前为止,共筹集资金7.1亿元,完成建设项目30多个。仅三年时间,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已经完成100个亿,而财政仅仅拿出了10个亿,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城市建设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坚持“三位一体” 提供城市发展支撑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绍兴县始终把市场、产业和城市发展作为系统工程来考虑,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城镇功能,全力推进市场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化,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良性互动。
  轻纺产业的发展托起了轻纺城和柯桥城市的发展。轻纺产业是绍兴县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绍兴县抓住机遇,连续投入400多亿元巨资,引进国际先进的无梭织机和印染后整理设备,大力推动大规模的轻纺产业装备技改,在全国率先完成“无梭化”革命,织机无梭化率达到90%以上,轻纺企业3600多家,形成了年产纺织面料20亿米、印染后整理35亿米的巨大生产能力,拥有从化纤原料、织造、印染、后整理、服装加工等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绍兴县庞大的轻纺产业催生了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以产业促市场,以市场促产业的互动并进,形成了一个以“产业+市场”为特色的区域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绍兴县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市场的快速发展,直接促成了柯桥城市的快速发展,柯桥古镇日趋兴旺。
  中国轻纺城的繁荣直接促成了柯桥城市的快速发展。80年代中后期,绍兴县的轻纺产业已有了相当规模,绍兴县抓住机遇,创办了中国轻纺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轻纺城现已拥有东、西、北三大交易区19个专业市场,占地面积4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5万平方米,营业用房1.4万间。市场内经营者达2万多人,为市场配套服务的人员近5万人,日客流量7万人左右,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经营者、客商约占70%以上。货畅其流,市场内设立交通托运部近百个,有130多条固定运输线通往除台湾、香港外的全国各省、市,年货运量在150万吨以上。市场内有69家金融办事处、分理处及储蓄所,平均每天存款余额在30亿左右。中国轻纺城已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市场上经营着3万多种化纤纺织产品,50%的产品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海外,市场的品种信息和价格信息对纺织企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随着市场的不断繁荣,轻纺城已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2002年,中国轻纺城年成交额226亿元,连续10多年列全国专业市场第二位。
  产业、市场、城市良性互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绍兴县按照提神、提速、提质的要求,确立了跨越式发展的主题,致力于把柯桥城市建设成为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努力通过产业集聚、市场升级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加快柯桥城市建设。
  产业集聚就是坚持“大项目进滨海,好项目靠柯桥,小项目搞集聚”的原则,着力提高工业投入的密集度和土地利用率,全力推进滨海、柯桥、镇街工业“三级集聚”建设,使工业园区城市化。特别是杭州湾滨海工业区,开发建设一年来,已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亿元,覆盖23平方公里,工业投入22.8亿元,实到外资8134万美元。同时,致力推进纺织产业的提升和扩张。按照“强化上下游、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思路,着力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强化原料和印染后整理,大力发展服装行业,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全面实施以纺织业为重点的区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增强纺织业国际竞争力。推进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推广电子商务,扩大产品绿色认证,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以增值促扩量,今年自营出口预计可超过20亿美元。努力把绍兴县建设成为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为城市建设提供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
  市场升级就是通过对轻纺市场的改造,促其升级转型,促进柯桥城市化进程。改造后的中国轻纺城,将以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为支撑,凸现其集城市景观、贸易功能于一体的纺织新城的地位,成为柯桥这座“江南水乡名城”的新风景,化市为城将成为真正的现实。
  实施“三有一化” 创新城市发展体制
  以“三有一化”为突破口,化失地为保障。绍兴县顺应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势,着眼统筹发展,以“三有一化”(有保障、有股份、有技能和村庄社区化)为突破口,系统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突破体制上的障碍。
  截至目前,在绍兴县已完成“三有一化”改革的8个试点村中,已参保3232人,参保率98%;已量化4377人,人均量化资产14188元;已举办技能培训班12期,614人接受了技能培训,其中大部分已走上了工作岗位;已“农转非”4035人,8个村撤销建制,建立了居民委员会。
  以“农村双字号工程”为载体,化村民为市民。针对农村居住环境、农民文明素质滞后于城市化发展的客观实际,绍兴县本着“总体部署,分步推进”的原则,连续四年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双”字号工程,营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变农民为市民。1999年,开展了以“改坟、改厕”为主要内容的“双改”集中整治行动;2000年,开展了以“清理河道、清理垃圾”为重点的“双清”活动;2001年,开展了以“整治生活环境、整治社会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双治”活动,确定了农村宅基地整治、骨灰集中存放、非法庙宇整治三个重点;去年、今年两年,绍兴县本着破立结合,以立为主的原则,在全县开展以“建设卫生村(镇)、建设文化村”为主要内容的“双建”活动。绍兴县通过这几年的“双”字号工程建设,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农村的环境、农民的素质跟上城市化步伐。
  绍兴县还结合双字号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土地整理和土地流转工作。共整理土地21.25万亩,净增耕地3.8万亩,拆违拆旧96万平方米,既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还带动了村级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建设的土地来源。
  以“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化村落为社区。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整体居住环境与城市化进程还有很大距离;农村居民点分布散、规模小、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功能不全,建设滞后;农民住宅建了拆,拆了建,既浪费资金,又浪费土地。这些已影响到农村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制约了全面小康新农村的建设。
  针对这一情况,绍兴县按照依法自愿、尊重民意、规范有序的原则,对全县的行政村规模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全县行政村数量由原来的738个减少至359个,村平均人口由原来的856人增加到1761人,村域平均面积由原来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3.1平方公里。绍兴县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切实规范新农村建设行为,实行城乡统筹规划。具体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规划体系大中小配套。绍兴县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编制,从而形成了县—镇—村“三位一体”的城市化规划体系。二是规划模式“拆、改、留”并重。拆,就是“破旧立新”,主要拆公建设施和道路建设所需的用地,城中村改造和移民下山必须拆;改,就是“推陈出新”,大多数以改为主,避免大拆大建;留,就是“洗‘新’革面”,主要进行村庄环境治理。通过拆、改、留,使新村庄合理布局,形成生活区、生产区、生态区和服务区等“三生一服务”的功能区块。三是规划标准高中低兼顾。城郊、平原、山区不搞“一刀切”,区别对待。在做好规划的同时,还组织设计了一整套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住宅方案供农民群众选用。全县计划用8年时间,基本完成新一轮村庄改造,把全县广大农村建设成为住房实用美观、设施配套完备、环境整洁优美的全面小康新农村,从而化村庄为社区,推动全县城乡一体化进程。(附图片)
  1、压题照片:鉴湖风光
  2、纺织博物馆
  3、运输市场
  4、现代化织布车间
  5、中国轻纺城市场
  6、夕阳红乐园
  7、便民中心
  8、新三江闸
  9、建设中的绍兴县新县城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