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突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01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突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突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郭玉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突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突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郭玉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当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难点予以突破,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创新农村经济体制
当前,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关头。完成这次历史性转折,必须在农村经济体制上有新的突破。
  创新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允许农民在承包期内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坚持“三性”:一是渐进性。土地的自由流转要与当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一刀切”。二是自愿性。土地的自由流转,农民自愿是基础。应当采用经济手段,不能靠行政命令,更不允许强买强卖。流转价格随行就市,辅之以政府的适度调控。三是合法性。土地自由流转要依法进行,政府要加强土地交易规则的制定,加大对交易秩序的监管。
  创新产业化运行机制。产业化是农业走向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根本途径。目前,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行政推动有余、市场机制作用不够,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必须创新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山西省大同市在农业产业化运作上,积极尝试“三化”原则,认真把握三个环节。“三化”原则:投资多元化、运行市场化、主体社会化。三个环节:一是在创办龙头企业上,政府或给予一定比例的扶持资金,或在土地、税收上给予优惠,但必须坚持以社会投资为主;二是在基地建设上,以政策扶持为主,资金投入为辅,综合运用组织协调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三是在服务体系建设上,积极探索各类基层涉农服务站所企业化经营的途径。
  用工业化思维改造农业
按照现代工业化要求提高农产品质量,组织农产品的生产营销,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必然途径。
  产品标准化。尽快建立健全全国统一、权威、便捷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切实解决标准不一、多头检验的问题。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生产出成批量的农业“标准件”,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生产社会化。用社会化、专业化的思路组织农业分工,通过合理的农业社会化分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在经营主体方面,要把农户、企业、中介组织的职责分开,实现专业化作业;在经营环节方面,要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分开,实现专业化经营;在生产过程方面,要把农产品生产、初加工、深加工分开,实现专业化生产;在发展模式方面,要立足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特色,避免低水平重复,实现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通过专业化、社会化生产,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销售规模化。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销售的规模。应借鉴工业品规模化营销方式组织农产品销售,着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营销主体,让农产品流通部门、龙头企业、多种组织形式的农产品营销公司和农村经纪人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营销主体;二是搭建营销平台,打破部门和地区封锁,建立功能完备、统一开放的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实现农产品自主交易和自由流通;三是降低营销成本,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管理企业化。产品标准化、生产社会化、销售规模化,必然要求农业管理企业化。要运用企业管理方法,改进农业管理方式,丰富农业管理内涵,讲管理、讲核算、讲研发,提高农业运营效率和效益。
  经营市场化。在经营过程上,要把市场化原则贯穿于农业运行全过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使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全方位地与市场接轨;在经营机制上,要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谋求运营效益最大化。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牢固确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彻底打破城乡界限,给农业、农村、农民以平等待遇。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保护力度。从大同市的实际看,具体要做好五项工作:一是用好“绿箱”、“黄箱”等政策,在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上逐步与国际接轨,形成我国农业与国际农业竞争基础的平等;二是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及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制度,使对农业的投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三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制度,降低农业过高的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四是加大农业信贷投入,使农业得到与其他产业平等的信用支持;五是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步伐,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战略举措。大同市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上,注意讲好“两句话”:一句是尊重客观规律,不搞“一哄而上”。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把小城镇布局与农村产业布局、市场布局、人口布局等结合起来考虑,努力做到先有“业”后有“城”、先有“市”后有“城”,力求形成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小城镇格局;另一句是加大政府投入。以扶持小城镇发展为契机,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以此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弥补长期以来城乡建设投入上的差距。
  消除对农民的歧视性政策。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为农民提供均等的教育资源。明确城乡教育一盘棋的思想,按照均衡配置并适当向农村倾斜的思路配置教育资源。二是构建农村稳定屏障,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帮助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以农户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辅、各级财政给予支持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开通农民进城的“绿色通道”,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大同市委副书记)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