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宣传思想战线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述评
第1版(要闻)专栏: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宣传思想战线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述评
本报记者 胡果
新世纪新阶段,不凡的开局,凝重的起步。
从十六大到十六届三中全会,从三峡大坝巍然耸立到“神舟”五号一飞冲天,从非典突袭到淮河渭河流域大水……踏上全面小康征途的中华民族,热切呼唤强大的精神动力。盛事洗礼,困难考验,成为激励民族志气、鼓舞人民士气、弘扬社会正气的生动实践,成为宣传思想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最好锤炼。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宣传思想战线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自己的工作成果,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有的同志说:今年,我们的国家大事多,难事多,新事多;宣传思想工作热点多,难点多,亮点多。
浓墨重彩绘民族精神
初冬的中华大地,热流涌动。
由中宣部等部门组织的载人航天工程先进事迹报告团,又一次点燃民族精神的火炬。沈阳,40万欢迎群众排成25公里长阵;重庆,100分钟的报告引来67次掌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昂扬赞歌,在大江南北激起深深共鸣!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003年春,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胡锦涛同志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精辟概括了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赋予了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
4月26日,中宣部发出通知: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防治非典宣传思想工作。理论、新闻、文艺、出版全面出击,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形成合力,一场规模空前的宣传联动战迅速打响。
记者也是战士,新闻界奋勇当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推出170分钟直播节目。中央电视台把镜头对准一线前沿。人民日报高扬评论优势,短短两个多月,171篇言论,及时传达中央的决策部署,成为统一思想、鼓舞士气的旗帜与号角。
广东的美术工作者含泪为以身殉职的叶欣塑像。讴歌白衣战士的书籍火速开印。中国作协赴抗击非典一线采访团慷慨出征。文艺工作者饱蘸深情写民族精神,实践着“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责任和使命。
从《护士日记》到《一封未能发出的信》,从《论奉献》到《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从钟南山、邓练贤到梁世奎、姜素椿……一个个时代英雄走入公众视野;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的由衷赞叹,涌流亿万人心间;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
民族精神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神舟”五号点火升空,新华社第一时间抢发消息。载人飞船成功着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的号外随即出现在晨曦微露的首都街头。
2003年4月15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积慧的日记《对抗非典难忘那46个日日夜夜》在人民日报整版刊出,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各地,无数读者含着热泪争相传阅。张积慧也哭了:“没有想到,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随手写下的最普通的文字,居然上了党报,而且是整整一个版!”
勇于创新才能跟上时代,贴近群众才能感染群众,深入人心才能凝聚人心。一件件大事喜事,成为激扬民气、凝聚民心的最好课堂。一个个“没有想到”,催生出一大批撼人心魄的精品力作,民族精神的种子,悄然间深植心底。
和风细雨润道德建设
公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元素。思想道德水平,是公民素质的基石、社会文明的标志。
十六大报告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今年“六一”前夕,北京一名初中生在给胡锦涛总书记的信中袒露心声:经历了非典之后,她感觉“最重要的素质莫过于有爱心、有公德”。她提出,“让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道德建设只有与群众的思想实际相统一、切身利益相联系,才能增强针对性,赢得生命力。突如其来的非典危机,让中国人重新品味文明的内涵、掂量道德的分量。宣传思想战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抓住行知统一这个关键环节,将危机催生的热望化为持久建设的动力。
非典疫情趋缓,中央文明委及时部署“三讲一树”活动。全国城乡积极行动,从最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革除陋习、树立新风,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共举。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两周年之际,经党中央同意,中央文明委下发了《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见》,将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号召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切实加大思想道德建设力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公民道德红绿灯”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相继建立道德网页。人民日报在要闻版推出图片专栏《一举一动见公德》,天南地北的普通读者纷纷寄来随手拍下的生活瞬间:放着人行横道不走偏要飞身“跨栏”的“勇士”,“此处禁止拍摄”标牌旁嫣然留影的游客……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用群众欢迎的方式,讲群众身边的故事,一个个似曾相识的镜头,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有所悟、有所思。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心,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道德楷模。郑培民、谷文昌、史来贺、仉伟、刘坤洲、李元龙……一个个闪耀时代光彩的先进典型,诠释着“两个务必”的优良传统,昭示着“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用自身凝聚的崇高道德力量去感染群众、影响社会。
人民是道德实践的主体,群众中间永远蕴藏着最活跃的创造力。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办实事中贯穿道德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思想问题,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创新载体,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唤起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开辟了道德建设的新天地。
———2003年夏,320万青年学子“三下乡”。由团中央、教育部等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天引来4.3万报名者。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中实现自我,道德实践不断增强感召力。
———关注困难群体、关心群众利益,希望工程、春蕾计划、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等扶贫济困活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
———浙江倾力打造“信用浙江”,武汉实施“治城育人战略”,唐山窗口行业提出“以德经营、诚信立业、文明生财”。百城万店无假货、文明城市、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将提升公民素质与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城市美了,民风好了,人气旺了……
“三贴近”增活力生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需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凝聚起来,万众一心,不懈奋斗。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民族精神得到锤炼和升华,丰富了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同时也给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抓住有利契机、采取有效措施,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变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实践中。
2003年5月,“弘扬奉献精神大家谈”在人民日报启动,一石激起千层浪。
抗击非典的实践,使全社会更深切地感受到奉献的可贵。同时,对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奉献精神,社会公众也有着不同的观点、疑虑乃至困惑。
这次大讨论,就是紧扣时代脉搏、紧贴思想实际的产物。什么是奉献?奉献是否有不同的层次和境界?如何理解奉献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关系?什么样的价值观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3个月,5000多篇稿件雪片般飞来。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众多读者畅所欲言,认识在碰撞中深入,境界在交流中升华。不少高校和单位还结合人民日报的讨论,组织党员生活会、征文比赛、网上论坛等主题活动,“大家谈”走下报纸版面、走进现实生活,全社会进一步唱响奉献者之歌……
八方热论入耳来,深刻启示我们:时代呼唤先进文化,人民需要精神动力。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从实际出发,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要求,在贴近中加强服务,在服务中实现引导,宣传思想工作就一定能够扎根现实生活,赢得群众信任,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既是一个崭新课题,又是一项长期任务。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落实“三贴近”,需要从基础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宣传思想战线积极行动,建制度、立规章、听意见、做整改。
宣传文化系统展开调研,39个单位开始试点,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治理党政部门报刊“三乱”,广大干部群众反映良好。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消极腐败现象,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作为增强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联合制定自律公约,受到社会好评。
坚定、清醒、务实、创新。新世纪新阶段,宣传思想战线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