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现有的预估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气候变暖 对农业有何影响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30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现有的预估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气候变暖 对农业有何影响 第6版(新农村) '...

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现有的预估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气候变暖 对农业有何影响

第6版(新农村)
专栏:

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现有的预估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气候变暖 对农业有何影响
本报记者 朱隽
  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7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由于降水的逐渐减少,华北地区已出现暖干化趋势。
  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将是全方位、多尺度和多层次的。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农业,将因此发生哪些变化?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影响?气候变暖会影响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吗?日前,气象和农业专家给这些疑问做了解答。
  对农业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
  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称气候变化将使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三个突出问题。
  首先,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将增加,产量波动将增大。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后,灌溉和雨养春小麦的产量将分别减少17.7%和31.4%;早稻、晚稻、单季稻均呈现出不同幅度的减产;玉米总产量将平均减产3%—6%。
  其次,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表明,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据计算,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千米;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我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华北目前推广的强冬性冬小麦品种,将由半冬性的冬小麦品种所取代;比较耐高温的水稻品种将在南方占主导地位;东北地区玉米的早熟品种逐渐被中、晚熟品种取代。
  第三,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气候变暖后,农药的施用量将增大。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温度高还为各种杂草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病虫害出现的范围也可能向高纬度地区延伸。
  专家提出四条应对措施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林而达和杨修提出四项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首先可以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农业结构就是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
  其次可以发展生物技术,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要加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精确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建立及强化农技推广体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选育优良品种是最根本的适应性对策之一。
  第三可以调整管理措施。通过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虫害、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第四可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加强节水农业和科学灌溉的研究、推广及应用,研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新工艺,开发自动化、智能化农业生产技术,强化综合防治自然灾害的工程设施建设。
  不会对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气候变暖使我国农业生产地区的热量资源普遍增加,多熟制向北推移,作物品种由早熟向中晚熟发展,生育期延长,单产增加。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认为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30年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全国主要作物总产量将平均减少5%—10%左右。但是通过技术改进和适应能力的提高,这种影响可以降到最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十年内,气候变化不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