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信用社门口为什么排起了队? 信用社的同志说:农民真讲信用;农民则说:信用社才是真正的“财神”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30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信用社门口为什么排起了队? 信用社的同志说:农民真讲信用;农民则说:信用社才是真正的“财神”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聚焦 信用社门口为什么排起了队?  '...

信用社门口为什么排起了队? 信用社的同志说:农民真讲信用;农民则说:信用社才是真正的“财神”

第5版(新农村周刊)
专栏:聚焦

信用社门口为什么排起了队?
  信用社的同志说:农民真讲信用;农民则说:信用社才是真正的“财神”
本报记者 蒋升阳
  农民真讲信用
  初冬,一个晴朗的午后,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市共合镇信用社的门口排起了队。
  “这些农民是来要贷款的吗?”记者好奇地问。
  “不!他们是来还贷款的。”绥化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朱学峰回答。
  记者上前问队伍中的一位中年农民:“你们为啥这么急着还贷款?”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信用社这么信任俺们农民,上门借钱给俺们,俺们也得讲信用不是?这不,收了粮,卖了钱,赶紧把钱还上,来年再贷!俺还想当个信用户哩。”
  农民的回答道出了一个事实:绥化市信用联社与广大农民建立了良好的信贷关系。市联社成立4年来,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立社之本。通过推行“阳光信贷工程”和开展“贷款绿色通道”活动,实现了乡乡、村村、屯屯都有贷款。全市农业贷款的投放近3年以2.7亿、5.9亿、12.7亿的速度递增。今年1至7月,投放额已达15亿元,农户贷款面达到81%以上,农户还贷率在95%以上。信用社的同志感叹说:农民真讲信用;而农民则说:信用社才是真正的“财神”。
  高利贷被赶出了农村金融市场
  走进海伦市共合镇增产村村民成国章的家,只见家门口开着小卖部,院里拴着7头牛,屋里摆着时新的家具。村支书徐君介绍说,成家人均年收入将近3000元,在村里属中上水平。
  说起信用社,成国章一脸感激:“俺家能富起来,全靠信用社。1999年以前,俺家穷得不成样子。孩子上学,看个病,都得借高利贷,月息3分,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后来,俺从信用社先后贷了1万元,养起了牛,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
  成家的幸运得益于绥化市信用联社从2000年开展的“阳光信贷工程”。所谓“阳光信贷”,含意之一是让农户小额贷款像阳光雨露一样洒向家家户户,含意之二是让贷款过程公开化,杜绝“条子贷款”和“黑贷款”。
  在增加贷款量、扩大贷款面的同时,市联社采取直贷到户联保贷款的办法,保证还贷率。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贷款绿色通道”活动,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对还贷及时、信用好的农户分级发放贷款信用证。获得信用证的农户不用担保,凭信用证就可直接到信用社贷款,简化了贷款手续。如今,绥化市已有6个乡镇成为信用乡镇,20万户农民成为信用户,并拿到了信用等级证。由于广大农民基本上都能通过信用社主渠道获得贷款,高利贷逐渐被赶出了农村金融市场。
  信用社成为农民的“财神”
  海伦市联发乡百业村是远近闻名的“牛村”,430户人家养了300头牛,去年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村支书张贵元对记者说:“百业村有今天,靠的是信用社这个‘财神’。”
  这个村原先是有名的穷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里欠款400万元。几年前,靠信用社给的18万元贷款,张贵元带领18家农户率先发展养牛业,几年滚动发展,如今农民富起来了,村里还清了欠款,最近又搞起了肉牛交易市场,马上就要开张。
  像这样的故事在绥化市实在太多了。全市各信用社拿出5500万元,重点支持农村妇女发展养鹅、养鸭等草食畜牧业,拿出500万元支持农村科技协会会员的发展,形成“兴一家、带一村,兴一业、富一方”的增收致富链条,加快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绥化市信用联社靠真情服务助农民增收,广大农民则用储蓄和及时还贷回报信用社,使信用社增加效益,形成了良好的“双赢”局面。增产村支部书记徐君感慨地说:“信用社年初放出的是贷款,秋后收回的是对党的信任和一片民心。”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