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晚会:临近岁末的思考——湖北电视台综艺晚会创作研讨会综述
第15版(大地·文化纵横)专栏:
电视晚会:临近岁末的思考
——湖北电视台综艺晚会创作研讨会综述
2003年中国电视“星光奖”一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作品奖皆为湖北电视台和黑龙江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综艺晚会《龙凤呈祥》获取。在此之前湖北电视台制作的一系列综艺晚会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夺得一系列大奖,如1996年中秋晚会《月涌大江流》、1997年联合长江、黄河沿岸十省市电视台以及香港亚洲电视台制作的《喜迎香港回归文艺晚会二龙抱珠》,1998年全国22家卫星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华一家亲》,2001年《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中秋晚会》等等。眼下又近一年之末,伴随着元旦、春节和元宵节而至的,将是各电视台大型文艺晚会的集中推出。对已有20年历史的电视晚会,贬之褒之,见仁见智,但作为一种有广泛群众性的节目,它还将继续存在并寻求生机。吸取湖北电视台的有益经验,总结综艺晚会的得失,也许对办好综艺晚会有所启示。为此,11月23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湖北电视台大型综艺晚会创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有关专家、学者观摩了湖北电视台近8年来的晚会节目,就综艺晚会的现状及前景进行了研讨。
立意高远 策划为先
“求新鲜、求变化是观众永远的需求”。湖北电视台在近年来的大型综艺晚会创作中,一直坚持“树独立创新思路、亮独家媒体视点”的原则,重策划,巧切入。创意的新颖,往往是一台晚会成功的基础;而独特的策划谋略来自对本土文化的把握和视野的开阔。
李准(原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一,湖北台的晚会种类比较齐全,从1995年到2003年越办越好。第二,总体创意有水平,敢出新。第三,能够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又能调度和整合全国的文化资源。第四,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三大名楼”这台节目,一开始月亮出来就特别美,特别是黄鹤楼开始出现的时候,刚开始以为在舞台上搭了一个黄鹤楼,仔细一看不是,是实景。李白、崔颢、苏轼、范仲淹的形象也纷纷登台,而且用这三个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讲了三个地方的文化、三个省的水、历史、风土人情。音乐是古琴伴奏,一下就把古色古香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氛营造出来了。
杨伟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视协主席):湖北台的这些晚会大气,且有气势。大型晚会如果没有气势是没有生命力的。晚会很多具有新意的创意,艺术性很强,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辩证的角度讲,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同时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些晚会追求思想性,结果可视性太差,不好看;反过来,有的不太文明,不太健康或者总追学港台的风格。而湖北电视台的这些晚会的台风很正,真正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结合。“龙凤呈祥”,就是很巧的点子。追求创新也非常明确:抓特点,抓本土化,不搞一般化。比如“三大名楼”这个创意很好,是欣赏价值非常高的作品。还有就是《星光灿烂》,有一些段子非常精彩。比如介绍桥梁专家的时候,将桥的文化也介绍了,给人以一种新鲜感,容易吸引人。
黎鸣(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节目引起了一些反响,主要是湖北有悠久历史文化优势,多年来形成了一套制作节目的优良传统,追求文化底蕴的开掘,也注意原创性,这才有生命力。
杜高(文艺评论家):这十台晚会虽然只是一个个小节目的组合,但是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每台晚会独特的艺术构思。我很喜欢《百名国庆庆国庆》节目,有新颖巧妙的构思,也表现了编导者的艺术智慧,谁能想到这么多名字叫国庆的人,从各个不同的生活领域和工作岗位上聚集到了湖北台的演播室里,同名的陌生朋友在这里共同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这个晚会既趣味横生,又寓意深长。当一个个走上台的工人、农民、空降兵、教师、医生都自我介绍名叫国庆的时候,当一对对同是叫国庆的母子、兄妹、姐弟、夫妻又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人们禁不住开怀畅笑,受到教益。
整合资源 打造精品
湖北电视台综艺晚会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打开横向联合资源、大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节目的局面,在丰富了晚会内涵的同时,也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不拘一格。
苗棣(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文学院院长):看到十台晚会大概有八个都是和其它电视台联合制作的。这种横向联合是地方台搞大型文艺晚会很值得借鉴的经验。横向联合还带来了节目内容方面的好处,使得风格更加多样化,比如像《龙凤呈祥》这个节目,把东北的黑土地文化和湖北的中原文化有机地联合在一起,风格上新颖,十分出彩。两种文化的对比,使得整台晚会特别有生机。有时候一个省做一台晚会,不强调地域文化不行,但是过分强调地域文化,会使受众层面过于狭窄。把几种有鲜明特色的风格组织在一台晚会里,能使晚会饱满,产生一种内在张力,增加节目的可看性。
彭家瑾(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我认为,评判文艺作品的最高标准应该是美,是“典型”。在这一点上,我尤其推崇2002年湖北省专家院士春节联欢会《星光灿烂》。43位专家院士被请进了演播厅。43本大书在我们面前翻开。他们既是演员、主持人,同时又是欣赏节目的观众。严谨专注的学者成了欢快随和的普通人,平素难得一见的专家,竟成了沟通荧屏与生活的“桥梁”。他们的答问充满了生活的哲理,他们的演出似乎翻开了历史的篇章。这是一群“典型”的人物、典型的形象。晚会的“典型”意义在于以专家学者的成就、历程,浓缩了人生的精华与时代的变迁。
彭吉象(北京大学艺术系副主任):这几台晚会特色鲜明,表现在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创新特色以及合作特色。我们曾为电视台做了一个关于综艺晚会的课题。如果地方台要搞综艺晚会,就必须走联合的方向,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任何行业都是如此。合作体现了各方面的实力,加到一块就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综艺晚会的生存策略
走出楚地文化的湖北电视综艺节目,与会者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对眼下文艺晚会创作境况的担忧与期待。
胡智锋(北京广播学院《现代传播》副主编):电视文艺晚会能不能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主打节目样式,成为媒体娱乐的一个支撑点,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应该提高晚会的社会关注度。我认为电视媒体对观众的吸引,最重要的还是内容,要让观众感觉到跟自己相关。湖北卫视做的这些节目,从总体上看,它的社会关注度还不是特别强烈。二、强化时效性。晚会制作需要周期,在一个长的周期当中,如何与时效性结合起来,这也是需要提出来的。比如说如何把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和新闻性的故事有机地融化在晚会当中。三、增强必视性。新闻和电视剧具有一定的必视性,因为新闻有悬念,不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电视剧看了头不知道尾,不知道结果是什么,有悬念抓住你。晚会这种东西如何通过内部和外部的设置,强化必视性而不仅仅是可视性,我觉得这是个问题。四、加大参与性。现在看,湖北的晚会可能由于技术原因或者演播室的原因,观众参与的元素表现得不是很充分。
沈卫星(《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电视文艺晚会过去存在着几大风:浮躁、奢华、铺张,为人们所批评。现在,仍然要注意。我以为,在目前形成了一个极强的洼地效应。就是艺术人才、资金、技术手段都往这个地方分流。也正因为它的洼地效应,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很多文艺晚会的舞美走向艳俗;技术手段的丰富掩盖了艺术;电视文艺晚会的过分强调综合性只是一种后现代的拼贴。
刘扬体(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湖北台这十台晚会给我们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电视晚会如果要做得好,必须克服模式化、平面化和平庸化。在综合能力上,电视艺术其实归纳起来有三句话。第一,它的日常性,因为电视已经走入千家万户,也几乎成了一种生存方式。这实际上就是“三贴近”的进一步要求。第二,电视语言的平易性。第三,电视语言最强大的优势就是它的参与性,所以它要把所有的观众,包括荧屏内和荧屏外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王强(中宣部影视处副处长):传统的节日文化还可以深入挖掘,现在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其次,名地名人名校的文化还有很多文章可做。还有,在电视文化与其它媒体文化的融合上还可以创新。现在电视还是第一媒体,对受众影响最大。在我们国家,应该说在青年当中,互联网媒体已经从第四媒体上升为第二媒体了,仅次于看电视剧,对此,电视文艺如何用健康的、有益的艺术形式对新兴的文化现象进行引导,也可以成为晚会的主题。
与会者认为,电视大型综艺晚会运用的是电视语言,立足于本土的文化资源,着眼于超越地域特色的大文化视野。视野的开阔直接推动了创意的新颖,对原创性作品的追求则是对晚会新意的内容保证。湖北电视台大型文艺晚会的发展植根于中国电视事业的整体发展,又转而带给全国电视人以新的启示。
(本文由本报记者徐馨整理。)(附图片)
《中华一家亲》剧照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