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黑土地
第6版(国民经济)专栏:经济时评
抢救黑土地
江夏
一提起黑土地,我们自然会想到东北,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一望无际的森林草甸、沃野良田,满口留香的东北大米,“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土地肥得能攥出油来。全国大豆产量的1/3,玉米产量的1/2,都产自这个大粮仓。像这样肥沃的黑土带,全世界也只有三大块。可就是这样的一块宝地,近几年却频频传来“呼救”声。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类的过度开垦,森林湿地成片地消失,干旱和洪涝灾害越来越频繁,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日益加剧的风蚀水蚀,在黑土区留下了20多万条深深浅浅的沟壑,把耕地切割得支离破碎。据初步测算,黑土区仅侵蚀沟吞噬的耕地,每年就损失粮食40多亿公斤。有些地方的黑土层已经流失殆尽,变成了不毛之地。
有几个数字看了让人心惊!东北黑土区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27.59万平方公里,超过总面积的1/4;每年有0.3—1厘米的黑土层被剥蚀,而形成1厘米表土需要400年的时间。原来厚80—100厘米的黑土层现在已降到20—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土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据专家推测,按照这样的速度流失下去,再过五六十年,黑土区的大部分黑土层将会消失。最底下的成土母质有机质含量为零,在这种土质上面寸草难生;黑土层一旦流失,很难恢复,其治理难度比黄土高原还要大得多!
黑土资源真的已经到了不抢救不行的时候了!如果再不采取断然措施,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粮仓,还有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
黑土地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了4000万元专项资金,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省区先期启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它标志着对东北黑土资源的抢救从此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建设的范围。
抢救黑土地,不仅要有热情,有干劲,有资金,有组织,还要讲科学,懂规律。在长期的实践中,东北黑土区的人民和当地的水土保持工作者,以小流域为单元,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已经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国家水利部门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为试点工程制订了实施方案,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风沙区、丘陵沟壑区、漫川漫岗区,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形成不同的治理模式。
与以往不同的是,新启动的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小、降雨条件较好的工程建设区,通过保护实现生态自我修复,能减少人工动土的,尽量减少人工动土,保护现有植被。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通过综合治理,转变生产方式,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大面积实现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从试点、示范到全面展开,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治理下去,黑土地的重焕生机是可以期待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