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目的是改善生活——适当提高消费率系列述评之三
第6版(国民经济)专栏:经济视点
根本目的是改善生活
——适当提高消费率系列述评之三
本报记者 杜海涛
提高消费率,根本目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这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言,不仅任务紧迫,而且大有文章可做。
消费率偏低拖缓小康进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尽管全国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城乡居民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是,生活质量还处于较低水平,总的消费支出中用于吃喝的比重偏高。据统计,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7%,刚刚越过小康标准的底线向富裕型迈进;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6.2%,基本上属于刚刚“入围”小康标准。
即使就吃而言,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并不很高。比如,我国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奶牛单产和奶业总产值逐年提高,增幅达到12%,但直到2001年,我国人均消费牛奶仅为8公斤,与100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近两年,我国一部分居民消费结构出现升级,消费重点开始由衣、食、用等日常消费向以汽车、住房为代表的新型消费转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大部分城乡居民的住、行条件还有很大差距。据调查,到2002年,我国城市仍有1.5亿平方米危旧房屋需要改造、156万个家庭缺房、35万个家庭人均建筑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当下,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小轿车开始进入家庭,但总体而言,我国私人小轿车的拥有量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北京,平均每个家庭小汽车的拥有率大致在0.3辆左右;而在纽约、东京等城市,每个家庭小汽车的拥有量已达1.5—1.8辆。
更为突出的是,由于我国城镇化整体发展缓慢,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生活水平差异较大。据有关资料统计,2001年和2002年,农村人口分别为城镇人口的1.76倍和1.65倍,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只分别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47.5%和32.8%;农村居民用于教育、旅游、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比重远远低于大中城市。比如,就医药商品消费而言,2002年,我国30%的城市人口消费95%的医药商品,而70%的农村人口消费的医药商品仅占5%。
据统计,“八五”、“九五”期间,我国平均消费率分别为58.7%和59.4%,最近10年间只有59%多一些。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估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其中美国、英国的消费率都在80%以上,印度、巴西等国也达80%。与之相比,我国消费率要低十几个百分点。
专家指出,消费率长期偏低,特别是在许多产品生产能力闲置、浪费的情况下消费率持续偏低,使大量的社会产品价值得不到实现,使投资形成的大量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并且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这非常不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利于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生产建设积极性。
加快结构调整增加有效供给
差距是动力,也是潜力。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不仅受收入、观念、体制、环境等因素制约,还缘于供需失衡,想买的买不着、买不起,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提高消费率,改善居民生活,除了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优化消费环境外,还要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加有效供给等方面多下功夫。
住房是人们在社会上安身立足的基本需求,然而过高的房价使得许多人望房兴叹,又造成各地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今年8月,位于北京西南三环的经济适用房项目“三环新城”放号。该项目基准价为每平方米3670元,吸引了众多中低收入的购房人提前5天来到售楼处通宵排队抢购,很快就售出8700多套。这说明,只要价格适中、设计合理,老百姓还是愿意掏腰包的。有关部门应加大市场调控力度,多建、快建普通百姓买得起、买得着的住房,并大力发展住房金融,帮助广大群众早日实现住房梦。
服务业是否发达,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多数城乡居民的日常支出仍主要集中在吃穿方面,用于旅行、通讯、健身、娱乐、理财、教育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相对较少,重要原因之一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商品代购、家政代办、金融代理等中介网点稀少,种种不方便占据了居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缺少合格的专业人员,服务质量差,抑制了居民的这部分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增加就业、调整结构、提高消费率、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由之路。
此外,农村消费有自己的特点,在城市畅销的商品,不一定适应农村市场。生产企业应该面向农村,生产科技含量适中、价格合适的家电产品,这样既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不必因为过多闲置功能而给农村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销售模式,建立县级以下的售后服务网点,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生产和生活便利。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