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文艺与历史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0-14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文艺与历史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文艺与历史 刘润为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以《长征》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作品。'...

文艺与历史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文艺与历史
刘润为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以《长征》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作品。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问题归结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历史观问题。
  所谓历史观问题,就是唯心史观的影响问题。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实用主义。这种倾向否定历史的客观性,否定历史的规律性,认为历史是一个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近代历史的本来面目、基本走向都可以弃之不顾,而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尤其是政治的价值尺度对历史进行剪裁甚至重塑。这就背离了最起码的客观性的标准。二是历史折衷主义。这种倾向否定历史评价的客观标准,认为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无所谓对错、善恶、美丑,这就丢掉了最起码的是非观念。三是历史消费主义。也就是消费历史。这样的作品名为历史题材,其实不是历史题材作品,因为它没有任何历史感。它的创作目的不在于为人们提供历史的任何启迪,而在于制造消费,消费关于过去某一阶段的形象。这是文化享乐主义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的反映。四是历史虚无主义,即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的功绩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
  在文艺领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消极现象呢?综括原因有三:一是唯物史观的缺席;二是现实感的迷失;三是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那么,怎样来把握唯物史观与艺术表现的关系呢?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统一。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丢掉了历史真实,艺术虚构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丢掉了艺术虚构,历史就不可能变成文艺作品。这里所谓的历史真实,不是指历史事件、历史细节的真实,而是历史本质的真实,历史规律性的真实。也就是说,即使你在历史事件、历史细节上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真实,但是对历史的本质、历史规律没有把握住,也不能说是达到了历史的真实;即使你对某一时代的描写,其事件、人物、细节都是虚构的,但是严肃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本质方面,也可以说是达到了历史的真实。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用魔幻现实主义方法创作的一部小说。其中的故事发生地——马孔多小镇,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在现实世界都无迹可寻,但是它却比任何一部作品都更真实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人民反帝、反封建、反独裁、反保守的斗争。小说中的最后一句:“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这就是作者对于拉丁美洲发展趋势的形象揭示:“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饥馑和动乱,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战胜死亡的优势。”一个新的充满生气沐浴光明的拉丁美洲一定会出现。这位作家曾于上世纪80年代访问过中国。当时,中国文艺界正在时兴后现代主义思潮。这位作家来到中国,没有和文艺界同行作任何接触,而是专一考察第三世界的发展道路问题。这一事实是耐人寻味的。
  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一极是历史本质真实,一极是艺术虚构,这广阔的中间地带,就是艺术驰骋纵横的用武之地,你可以往历史真实那里靠近,艺术虚构较少,你也可以往艺术虚构那里靠近,历史真实较少。但绝对不能和两极重合。和历史真实一端重合,就成了历史教科书,而非文艺作品;和艺术虚构一端重合,就丢掉了历史本质真实,就在历史观上走上了邪路。
  说到底,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统一,就是历史规律与艺术规律的统一。创作主体要实现这样的统一,自身就必须首先实现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文艺观的统一。而要实现这样的统一,就必须在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和深入群众中,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作者为《求是》杂志社编委)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