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牧民喜发奶牛财
第4版(要闻)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呼和浩特:牧民喜发奶牛财
本报记者 何勇
9月的塞北,草原泛黄。往年“狂风吹起遍地沙”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如今却草场连绵,高标准的奶牛饲养小区点缀在横贯草原的公路两旁。
59岁的刘桂芝是秃力亥小区的养殖户,家有大小11头奶牛。“4年前,靠种地和打工,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一头产奶牛至少赚3000多元,还能卖小牛,总共年收入4万多元。”刘桂芝激动地说:“当初,伊利集团给我贷了4万多元,政府提供了占地1亩多的设施完备的养殖小区。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我家不可能致富呀!”
刘桂芝是呼和浩特“奶业兴市”战略的众多收益者之一。1999年,呼和浩特在“发展什么才能富民”的大讨论中,依据自身条件,把“奶业兴市”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富民强市的战略措施来抓。4年多来,市政府通过奶牛品种改良、加强奶牛饲料基地建设、培植龙头企业、对牧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等措施,积极引导牧民养殖高产奶牛,加快了奶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市存栏奶牛27万多头,有一半乡镇成为千头以上的奶牛基地乡镇。今年上半年,全市产奶量达44.5万吨。据测算,每生产1吨奶,农民赢利700元,政府可得税收400元,而一头奶牛年均产奶4吨。
目前,呼和浩特市有大大小小的奶牛养殖户6万多户,其中饲养5头奶牛以上的有2.8万户。奶业已成为呼和浩特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去年,全市农民纯收入2882元,其中有706元来自养奶牛收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