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也谈钱老请辞“院士”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0-14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也谈钱老请辞“院士”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今日新语 也谈钱老请辞“院士” 温红彦   “院士”,是我国科技界最高的荣誉称号,钱老却曾'...

也谈钱老请辞“院士”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今日新语

也谈钱老请辞“院士”
温红彦
  “院士”,是我国科技界最高的荣誉称号,钱老却曾请求辞去这一称号。乍听起来让人费解,但从钱老的人生轨迹来看,他的“请辞”完全是出于自然,是他的精神境界使然。单从我所知的两件小事中,就可以印证钱老求真的科学品格和精神境界。
  不久前,我到上海交通大学采访,在交大的老图书馆(现档案馆)里,看到一张泛黄的、工工整整的满分数学考卷,署名是“钱学森”。仔细看时,发现考卷右上角分数栏里填写的“100分”旁,又有一个“96分”,我颇感蹊跷,便问身旁的老馆长。老馆长介绍说,这张考卷是上个世纪30年代初的,由钱学森的老师顾其森先生保存下来,当时钱学森在上海交大读书,数学考满分很不容易,发下考卷后,钱学森发现有一处差错,坚决请求老师给他扣掉4分。老馆长说,其实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差错。
  记得12年前,中央授予钱老“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接受采访时,钱老却说“不是很激动”。这让记者觉得出乎意料。而钱老后来说,在另一个场合他曾“无比激动”,那是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他第一次感到“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他还说过:“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70年前请求扣分,到11年前请辞“院士”,可见钱老的人品、境界是一以贯之的。正像《钱学森请辞“院士”称号》一文的作者说的,钱老“绝不是故作姿态”。这里,有一个对待名利的态度问题。
  其实,名利本身并不是贬义词。名,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认可;利,是为了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待名利却不是这种态度,而是谈成绩眉飞色舞,见名利奋力追逐。他们追的是虚名,逐的是私利。于是,一些有悖科学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伪造证书者有之,窃取成果者有之,用金钱换取名利者亦有之,有的人不仅争名夺利,甚至欺世盗名。还有一些人,在事业上也作出过成绩,但一戴上什么“家”的桂冠,便被名缰利锁,裹足不前,再难有大作为。难怪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深为当前的学术质量担忧。
  对待名利的不同态度,往往可以管窥一个人品格的高下。当你超越了名利,或者说将个人名利同国家、民族的利益合拍、同人类的共同理想相连时,才有可能作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千古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表达的,就是这种崇高的人生追求。名利又是这样一个飘乎不定的东西:当你处心积虑去追逐时,它往往离你而去;当你埋头苦干时,它又常常不期而至。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古人的劝戒在今天看来仍是语重心长。科学的品质是实事求是,科学家的天职是追求真知,科学家的群体,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典范。从钱老的言行中,我们体味到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对待荣誉的态度和他的名利观。钱老这种视国家荣誉重如泰山、视个人名利淡如浮云的精神境界,太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了。具备了这种精神境界,才能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不为所动,才能始终如一地追求高尚人生。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