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发展党内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0-14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发展党内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9版(理论) 专栏: 发展党内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河北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胡锦涛同志在“七'...

发展党内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9版(理论)
专栏:

发展党内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河北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并把它作为我们党长期面对的三个重大课题之一,提到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党内民主,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实现十六大所确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坚定不移地发展党内民主,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历来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发展党内民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原则。毛泽东同志指出:“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各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要坚定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这些改革的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正是由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发扬党内民主的方式、制度与机制,培育了党内民主的优良作风,才使得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十六大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所肩负的历史重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统一全党思想,集中全党智慧,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及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党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和挑战的迫切要求,也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党内民主风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加上党内个人崇拜现象的滋长,党内民主受到严重削弱,这成为导致十年浩劫的一个重要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内民主制度得以恢复、完善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顺利推进:十二大提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十三大进一步提出,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五大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党内民主生活正常,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会顺利发展;反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无从谈起。
  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不断发展,党员民主权利得到更多保障,党员思想空前活跃,党内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大大提高,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党内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治思想、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等,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一些地方党内民主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存在着“家长制”、“一言堂”现象。这些问题,不仅严重挫伤了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障碍。因此,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环节
  十六大把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指出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基本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优良传统,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内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尤为密切,它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
  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内生活的民主化程度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程度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党员的政治参与意识、热情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水平,党内民主生活状况决定着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程度,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决定着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党内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和民主习惯,必将对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大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发展的政治前提,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高形态和根本目标;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二者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实践。
  发展党内民主,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的影响。发展党内民主是坚持党的领导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辩证统一。党处于执政地位,发展党内民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关节点,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和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人民团体的关系,并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和程序通过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实现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的具体体现。
  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我国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社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的实践。我们党历来以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倡导者、奋斗者和推动者,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发展党内民主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根本之策,是实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
  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把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展党内民主,必须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党和国家集中统一这个大局;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坚决反对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全面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充分发扬民主和正确坚持集中有机统一起来,在全党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发展党内民主,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党只有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民主要求,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促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发展党内民主,全面落实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立法工作,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必须严格执法,加大司法改革力度;必须把普法活动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实现依法执政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贯彻党的主张、体现人民的意愿,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 (执笔:张建军孟昭安)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