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在城市,随着通信、网络的日益发达,人们似乎和邮局的关系在“疏远”,但在广大农村,农民和邮局的感情却在日益加深——邮路绵延绿衣情长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0-13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在城市,随着通信、网络的日益发达,人们似乎和邮局的关系在“疏远”,但在广大农村,农民和邮局的感情却在日益加深——邮路绵延 绿衣情长 第16版(企业经纬) '...

在城市,随着通信、网络的日益发达,人们似乎和邮局的关系在“疏远”,但在广大农村,农民和邮局的感情却在日益加深——邮路绵延 绿衣情长

第16版(企业经纬)
专栏:焦点

在城市,随着通信、网络的日益发达,人们似乎和邮局的关系在“疏远”,但在广大农村,农民和邮局的感情却在日益加深——
邮路绵延 绿衣情长
本报记者 冉永平
  现代生活的各种交流可以归纳为“三流”,即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城市,“三流”对邮政的依赖程度在下降。在农村却相反,对于9亿农民而言,邮局在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某种程度上,这个重要的程度还在加大。
  家书依旧抵万金
  我国通信事业发展迅猛,目前电话普及率已经突破30%。特别是在城市,电话已经成为人们沟通的主角。但是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目前电话普及率依旧很低,书信还是主要的信息传递手段。因此,支撑农民“信息流”的,便是遍布全国的数万家邮政服务网点。据统计,目前在全国拥有邮政支局(所)和服务网点合计7.6万处,其中设在农村的有5.8万处,占76.3%。
  通邮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一个村,你可以不通电话甚至不通电,但你不能不通邮。因此村庄在哪里,邮路就要延伸到哪里,邮政服务就要跟到哪里。
  邮政企业为保证农村地区邮政通信普遍服务的需要,开展了“村邮工程”。在自身能力有限的前提下,以自办与委代办相结合为方针,采用设立邮政支局(所)、流动邮局、邮政代办点、信报站、接转点等多种方式,组建服务队伍,合理组织邮路,并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规定来加强管理,开展邮件收投以及其他邮政服务,从而拓宽广大农村地区邮政通信服务领域。因此农民把“村邮工程”称为“民心工程”。
  江苏省东海县的一位农民告诉记者:“邮局开到了家门口,用邮可方便了,订报纸、寄信不用再往镇上和县城跑了,真是省时、省力又省钱。”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为了保证边远地区通邮,邮政克服了许多人们想象不到的困难。记者曾经在四川大凉山地区采访过马班邮递员,为了往山里送一封信、一份报纸,邮递员要徒步翻山越岭来回走近10天。这样算来,一封信的投递成本要超过10元。
  邮路绵延,绿衣情长。国家邮政局有关人士表示,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邮政,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为了满足9亿农民的邮政通信需求,中国邮政将把针对广大边远农村的普遍服务、把“村邮工程”建设进行到底。
  邮寄希望到田野
  给农民送信、送报是邮局的本职工作。随着社会发展,邮局与农民的关系进一步深入。邮局为农民送来的已经不再仅仅是信、报,种子、化肥、农药、饲料、防疫药品、孩子上学需要的课本和文具、居家过日子需要的油盐酱醋……这些生产、生活资料过去要农民自己去乡里、县里甚至千里迢迢到大城市采购,而今邮政部门却把它们直接送到了农民家中或田间地头。这就是近年来兴起的邮政物流。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邮政物流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邮政为什么要参与到农资流通中来?国家邮政局有关人士是这样认为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使农民富起来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和重视的大事。“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农民的关键问题是增收。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生产资料消费占总消费的60%以上,改善“三农”首先要改善资源配置。邮政参与农资流通就是要利用自身优势改善资源配置,从而让农民增收减负。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省邮政部门1999年8月与省种子部门合作开办了农作物种子邮购业务,提出“良种搭邮车,科技送万家”。在邮政介入前,种子销售是以县为单位统一供货的,由于中间环节多,种子到农民手中时价格已层层加码。河南邮政算过一笔账,全省小麦种子年需求量为5000万公斤,玉米种子年需求量为7500万公斤,每公斤小麦种子的邮购价与地方销售价平均相差0.6元以上,玉米种子的差价每公斤则在2元以上,如果这些种子全部通过邮购方式销售,农民可减少的开支高达1.8亿元。
  还有无法估算的。河南农民为了买到良种,不惜坐车跑省城,到省种子公司等单位购买,这样下来,开销比买种子的钱还多。邮政介入后,农民可以“人在家中坐,种子送上门。”
  2000年《种子法》的颁布实施确立了邮政农资分销配送的合法地位,也极大地推动了此项业务的发展,邮政渠道的种子流通量逐年增长,1999年为2100吨,2000年为5000吨,2001年为9000吨,2002年为10000吨,预计今年将达到12000吨。
  汇兑服务遍城乡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乡镇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经济往来、人口流动的增加,农村个人结算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对邮政汇兑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国办理邮政汇兑业务的网点有4.5万个,其中农村网点3.2万个,占70%;共受理汇款2亿笔,其中汇往农村的近70%;全年汇款交易金额近2800亿元,流入农村的资金占一半,流入西部12省份的有800亿元,其中仅四川一省就有297亿元。
  虽然现在银行卡和能办理个人汇款的金融机构也不少,但服务范围大多以城市为重点。对广大农村来说,邮政依然是资金往来最主要的渠道,甚至是惟一的渠道。据国家邮政局介绍,为了确保每个有汇款需要的地方都能有邮政汇兑服务,中国邮政在农村地区设立了大量汇兑网点。但这些汇兑网点单点的营业额大多很低,个别网点年汇兑业务量不足百笔。而且汇往农村的汇款单笔款额相对较小,其中以三四百元的汇款居多,多为农民进城打工的收入。这些特点使农村邮政汇兑网点的经济效益普遍较低,业务收入不敷支出。
  由于传统邮政汇兑主要是实物传递和手工处理,而且在交通工具和资金拨付上对外界依赖较大,特别是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能否缩短邮政汇款的时限,方便用户取款,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使城乡之间的资金渠道更加畅通,邮政部门调整了对大额汇款单笔汇款的限制和手续费标准,给农民更多实惠。各地邮政也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明”了多种适合农民需要的新的服务项目。如特快送汇业务,将邮政汇兑与邮政特快专递结合起来,为有需求的用户用特快专递的方式将汇款送到用户家中。而真正使传统的邮政汇兑业务在服务时限和服务质量上脱胎换骨、产生质的飞跃的还是电子汇兑。邮政电子汇兑系统从建到用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于2001年7月1日正式对外运行。
  到2002年1月,在市县以上城市之间,有百年历史的邮政实物汇票传递全部为电子汇兑取代。截至目前,邮政电子汇款服务网络已遍布全国2468个市县的18330个网点,农村地区的用户也可以享受到邮政24小时汇款和2小时汇款服务的便利,汇款时限比以前平均缩短了3—4天。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