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时工中走来的全国冠军——记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冠军刘盘国
第15版(企业经纬)专栏:建设者风采
从临时工中走来的全国冠军
——记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冠军刘盘国
本报记者 何勇
29岁的刘盘国是山东电力建设集团二公司的一名焊工。
2003年11月1日在河南洛阳举办的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他的143名身怀绝技的对手也许不会想到,就是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工人夺走了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组的冠军,被授予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而且可以按程序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许多人一生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
更出乎意料的是,直到参加比赛前,刘盘国还是公司里的“临时工”。和他一起代表山东参加焊工组比赛的4名队员也同样来自“山东电建二公司”,在参赛前不久,由于被评为“山东省技术能手”,已经由公司的“临时工”转为公司聘用的“外聘人才”———类似于合同工,可以享受正式职工的待遇了。他们一起为山东队捧得了团体冠军。
瘦瘦的刘盘国来自贫穷的东平县大井村,1993年从东平县职业中专毕业后,来到在电力建设行业赫赫有名的“电建二公司”,在德州电厂打工。从德州到广东大亚湾,参建的电厂有12个。
电建工人苦,干电焊更苦:环境差,要求高,压力极大。三伏天里,穿着厚厚的不透气的电焊服,戴着面罩,在高温焊口的烘烤下,身上的汗一个劲地往外冒,一天几公斤水喝下肚,根本不用上厕所———全从身上蒸发掉了。长期如此,胸前甚至被烤得发黑,手上、身上也全是烫伤、烤伤留下的伤疤。
尽管苦,但刘盘国还是很幸运,他一入公司,就跟着全国焊接界颇有名的教练———王启峰,一个4年时间带出了4个全国焊工比赛冠军的教练。刘盘国很快能独立施焊了,任务是热网管道铺设。管道对口、施焊、防腐、刷漆,几乎什么活都干。刘盘国和工友们较着劲,每天十几个小时蹲在管道上,每次,他都要比别人多焊出两个口。
电焊中有大学问,会焊容易,焊好却是难之又难。刘盘国对电焊着了“魔”,把全部身心都投入了进去。1995年腊月,在青岛干冲灰管道,每天加班到晚上8点多,海边空气潮湿,寒风刺骨,几个小时下来,腿脚冻得失去了知觉,他就把草苫子披在身上焊。路远回不去基地,他们9个人,在海边租了一间房子,6张单身床支成大通铺,回来倒头便睡。天一亮,他们就又一骨碌爬起来,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艰苦的条件,反而磨砺了刘盘国的信念,他很快在年轻的工友中脱颖而出,成为业务骨干。终于获得了参加全国大赛的机遇,并将其紧紧抓住。
由于体制原因,和公司的正式职工的收入比,作为多年的“临时工”,技术拔尖的刘盘国几乎少了一多半,月均只有1200元。当然,公司里其他的“临时工”技术能手工资比起正式工,待遇也差很多,这在山东几乎都一样。对于获奖,刘盘国好像很平静。在工地的一个脚手架前,记者告诉刘盘国,像他这样的技术,这样的荣誉,在上海或者广东,年收入可以拿到15万元以上。
好像看出了记者的用意,“我不会跳槽,公司培养了我,给我提供了机会,我很感激。”刘盘国仰起了头,固执地说。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