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呼唤
第14版(人与自然)专栏:漫笔
野性的呼唤
卢新宁
看了普氏野马回家的漫漫历程,让人有一种感动,也有一种悲哀。
漂泊异乡的普氏野马重归故里,0G悍健硕的野马奔驰在自己美丽的故乡,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景。然而,谁能想到,在一望无际的准噶尔盆地寻找失落的野性竟会如此艰难。
新疆的野马,有过那么多辉煌的记忆:自古宝马产西域,只因西域马高大健硕、速度惊人、耐力持久,汉武帝曾将伊犁的“乌孙马”命名为“天马”,历朝历代也都把新疆视为宝马良驹的产地。今天的普氏野马,也该有天马行空、一日千里的洒脱,该让壮士击节、诗人扼腕,令人敬慕,使人惊佩。可到如今,这些地球上惟一活着的野生马,这些“比大熊猫还珍贵”的野生动物,竟这般让人同情,使人慨叹。
100年的人工圈养,在生物进化长长的时间隧道里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然而,却能产生这样的“效用”,这是人类的“杰作”,是征服者种下的“苦果”。人们并未意识到,对于野生动物而言,野性一旦丧失,也就丧失了自己。而生物链上任何一环的退化或消亡,都会给整个地球带来灾难。
无论如何,野马还是幸运的。作为濒危动物,野马是惟一保留着6000万年基因的珍稀物种,被誉为活着的基因库,它是生物进化的典型代表,对人类寻求生物进化规律、发展生物基因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正因为此,被驯化的野马踏着人类反思的足迹,回到了自己的原生地,重新发掘自己的野性,重新寻找自己的过去。
更多的野生动物还没有这样的幸运。它们在一些人形形色色的“爱心”下,离开了自己的栖息地,逐渐地学会与人相处,逐渐地消磨掉自己的本性。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动物园遭遇到一个共同的难题: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由于从小与父母分离,饭来张口、生活无忧,野性逐步遁去,野外生存能力差,影响了其疾病防御能力、遗传性能与观赏价值。
因此,有动物园别出心裁地决定创办全国第一所“动物电视大学”,通过彩电、DVD向动物园里的动物进行“教育”,播放各种野生动物野外生活节目,希望能帮助这些长期与人类为伍的野生动物找回原始野性。
他们没有意识到,让关在笼子里的动物去欣赏广阔的蓝天,去观赏自由奔跑的同类,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而困在囚笼里的野生动物即使“学习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恢复野性的力量。
“没有了阳光,鲜花就没有了芬芳;没有了草原,心灵就失去了故乡。”对于野生动物而言,真正的乐园是它们能够自由地生活在它们的天然栖息地中,没有人的干预,没有人的喧嚣,自然生息,自由繁衍。不要因为我们自私的“爱”摧毁了它们的野性,伤害了它们的生命。而对那些陷落城市围城、与我们共同生活的野生动物,当我们走近它们时,更要学会尊重,学会感激。
国外一位著名的环保专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解放动物》。今天,一向被视为人类工具的动物,正在向人类发出有史以来最为强烈的、要求“解放”的呼吁。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动物野性的呼唤,实际上是对人类人性的呼唤。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