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生答辩论文的评议谈起
第9版(学术动态)专栏:学术随笔
从研究生答辩论文的评议谈起
王友三
评论学术论著,是从事学术研究者的常事。在工作中,或口头评、或书面评,或评论别人的著作、或自己的著作被别人评。这类评论,听之较多者,是在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会上;见之较多者,是答辩委员会写在答辩决议里的评语。近些年来,评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话,是诸如该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等套话。与之相应,则是几乎百分之百的通过率。这样一来,自然有助于研究生在数量上的大发展。有人做过统计,目前我国在读博士生已达12万人之多,居世界第三位;至2001年,我国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已达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位。对此,有人认为,现在大学校园里的硕士乃至博士“帽”漫天飞舞,出现了一堆五彩的“学位泡沫”。于是有人质疑,如此数量的大发展,质量能有保证吗?
这一质疑未必正确,但体现了一种危机感:在学术繁荣的背后,潜伏着某种危机(这里尚未涉及学术腐败)。危机之程度如何,值得学术界同行以高度的责任心与学术良心给予关注。
学术评论的套话、空话与不实之词,更多地见之于社科著作各类评奖的评语、职称晋升者个人著作的评审意见、申报研究生导师资格成果评价以及某些书评中。这种现象的存在,给产出成堆的学术垃圾提供了适宜的氛围,极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涉及评论者的文德、文道;二是评论者对被评论者研究的领域并不熟悉,或知之甚少,于是在评论中只能说些空话与套话;三是难以制订一个学术评价的量化标准和具体把握的尺度,标准与尺度只在评论者心中。
不过,评价的相对标准与尺度,还是应该能够理出几条的。择其要者,包括:第一,考查著作者是否具有敏锐的思维、独立思考的精神、创新的意识、深厚的业务功底等基本素质。论著学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著作者个人的学术素质。第二,考查论著是重复已有的研究成果,还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作出新贡献。第三,考察论著的观点与资料是否统一。从论述中看其驾驭资料的能力,论点是否建立在翔实资料的基础上,言之有据,分析得出的结论能否言之成理。依据上述标准来评议学术论著,就可以把那些毫无新见的重复之作,或新术语满篇但言之无物,或论述故作高远却言之无据,或拼凑抄袭等学术垃圾从真正的学术著作中清理出去。
有一个建议,就是在研究生的培养与论文的评审中,应适当控制增长过快的数量,严把质量关。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