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走进襄樊“文化科技屋”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0-08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走进襄樊“文化科技屋” 第4版(要闻) 专栏: 走进襄樊“文化科技屋” 本报记者 蒋升阳 丁玎   科技读物类、卫生保健类、生活指导类……一排排书籍整'...

走进襄樊“文化科技屋”

第4版(要闻)
专栏:

走进襄樊“文化科技屋”
本报记者 蒋升阳 丁玎
  科技读物类、卫生保健类、生活指导类……一排排书籍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一个沙发、3把小竹椅围着一张矮桌,看上去就像一个小小的“乡村书吧”。40岁的女主人吴德莲热情地招呼记者进门:“这就是我家,也是我们村的‘文化科技屋’。”
  陪同采访的湖北省襄樊市干部张成武介绍说,这里是南漳县九集镇尤岗村。2001年3月,襄樊市开始在各乡村挑选热心公益活动、文化素质较高、办有商店或诊所、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民,创办“文化科技屋”。
  “我这儿有2000册书,你们看,今天到中午这会儿已经借出了6本。”吴德莲翻开图书借阅登记簿说。记者凑上前一看,有《肉鹅快养60天》、《养兔窍门百问百答》等。
  “这些书都从哪儿来呢?”“前年刚办科技屋时,自己掏钱买了一些,有关部门送了一些,政府扶持给了一些。现在还给新华书店代销图书。”说着话,吴德莲又领着记者走进隔壁的屋子。只见一台21英寸的彩电里正播放着农技员讲授农技知识的画面,旁边还有台电脑。“这屋也是我家的,办成了村里的文化活动室,彩电和电脑都是市里和县里奖励的。”
  这当儿,村民周万军走了进来。吴德莲说,“他可是常客了,是我们村有名的养鸡大户。”周万军告诉记者:“去年鸡生了软壳蛋,我看了书才知道是缺了钙,赶忙在饲料中补上了。”今年春上,他看了养兔的书,又试着养了36只种兔。
  “文化科技屋”同时也是吴德莲办的小卖部。她告诉记者,每月连卖东西带经营书屋,能挣七八百元,加上丈夫做木匠挣的,收入在村里也算中上等。
  原先,在村里办文化事业是襄樊的一大难事,单纯办文化室、图书室都赔钱,没人愿意干。现在采取“1+1”的模式,即一个“文化科技屋”加一个商店或一个诊所等经济实体,以商养文、以文活商、文商互补,取得了很好效果。
  有了“造血”功能,1077个“文化科技屋”已遍布襄樊乡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