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不能“出”得太快
第9版(大地·文化纵横)专栏:
长篇小说不能“出”得太快
王树人
据权威机构统计,2000年和2001年,全国各地出版长篇小说分别达700部和800部,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直逼1000部。而在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17年里,长篇小说创作的总量只有170多部。如今长篇小说一年的创作量,比原来近20年的创作总和还多几倍。有人把这种现状说成是文学创作的大丰收,但长篇小说“出”得如此之快,绝不是一种正常现象。
谁都知道,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就像建造一座万丈高楼一样,其“工程是相当复杂”的。然而,如今的“作家”却都成了“不怕虎”的“初生牛犊”,不但谁都敢去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而且还都写得“飞快”,一年写出几部全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的更是大有人在。
《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创业史》等一些已经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名著,之所以到现在令读者难以忘记,这同这些长篇小说“出”得“慢”是不无关系的。这些长篇小说都是作者用五六年的时间,几易其稿,经过逐章逐段逐句的反复修改,用笔蘸着“心血”写成的,而且还都凝集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假如这些长篇小说的作者像现在不少的作者十天半月,甚至一周就能弄出个长篇来,这些书肯定是早就被读者“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谁都知道“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的含义。不说现在写长篇小说的作者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如何,就算这些人都是“天才”和“神童”,但写得那么“快”也是写不出好书来的,因为要创作出一部“流芳百世”的长篇小说,是必须要经过反复精雕细刻的。况且现在的长篇小说大多都是在“写字楼”里“闭门造车”用电脑“敲”出来的,或是“用身体写作”的产物,这样的长篇小说写得越“快”,也就“自消自灭”得越“快”。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