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史观指导文艺创作
第9版(大地·文化纵横)专栏:
用唯物史观指导文艺创作
本报讯 记者杨少波报道:由中宣部文艺局、人民日报文艺部主办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繁荣文艺创作”座谈会日前在京召开。在京的数十位专家、学者结合当前文学艺术作品中涉及的历史题材问题,围绕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观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不少历史小说和影视作品,从以往附庸历史线性思维模式的束缚中超拔出来,摆脱了比较狭隘的阶级观点、单一的政治视角,以及简单的配合、比附的功利主义历史观,开始走向一种更为深沉的思考,从而突出了人性内涵,更注重历史中的个人命运和心灵的历史,力求把握历史运行中的某种内在精神。这些给历史题材创作带来了深刻变化,开拓了视线和思路。特别是近年来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遵循历史规律,努力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蕴含着厚重、宽阔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把事件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人物提升到新的历史境界,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同时专家们指出,在创作繁荣的形势下,不能不看到有些历史真实胡编乱造,不能不看到脱离创作出现了唯物史观的缺席和创作者社会责任感丢失的情况。首先是历史实用主义,将近代历史的本来面目和基本走向弃之不顾,背离了起码的客观标准;其次是历史折衷主义,否定历史评价的客观标准,认为无所谓对错、善恶、美丑,丢掉了起码的是非观念;三是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包括英雄人物一概否定;四是历史消费主义,它的创作目的不在于为人们提供历史启迪,而在于制造消费,比如戏说剧,有的作品把权贵、贪官描写成可爱的弄臣,这样的价值判断显然出现了错误。
如何把握唯物史观和艺术表现的关系,专家们普遍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辩证统一。历史真实并不是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的真实,而是历史本质和规律的真实。即使在历史事件和细节上真实程度相当高,但如果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就不能说是历史真实。相反,如果某一事件和细节是虚构的,但严肃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本质,那么也可以说是达到了历史真实。大家认为,历史观念问题是关系到文学艺术作品整体走向的关键问题,它深入而长远地决定着一部作品对于现实和历史的开掘深度和描绘方式,进而决定着一部作品在社会历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否具有科学的唯物史观,能否正确地把握时代历史的宏伟走势,已经成为关乎我们当前文艺创作的重要议题。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