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最前沿——华为印度研究所访问记
第7版(国际)专栏:走向国际
站在最前沿
——华为印度研究所访问记
本报驻印度记者 张静宇
走进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设在印度班加罗尔市的研究所,记者马上被所内洋溢着的喜庆气氛所感染。
作为华为海外研究与开发基地之一,所里在8月刚刚通过了国际软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五级认证,成为国内屈指可数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家获得上述最高级别殊荣的软件企业。
当记者在年仅36岁的所长袁子文陪同下进入宽敞宁静的开放式工作间时,数百名中印两国技术人员在电脑前紧张地编制程序,一旁的会议室中,年轻的中国软件工程师操着流利的英语,同围坐在白板前的印度同事讨论着软件项目设计方案。从那一张张肤色不同但同样年轻而充满自信的脸上,记者感受到矢志成为“世界一流电信设备供应商”的华为公司朝着既定目标迈进的扎实脚步。
1999年,华为公司领导层在研究IBM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在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市设立自有研发基地,将技术创新的触角直接伸向国际IT领域的最前沿。
他们认为,凡是成功的跨国经营企业,无一不是跳出地域的局限,以市场为导向,站在全球高度对财富创造和技术进步过程中所涉及的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中所有可利用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也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全球大市场、大流通、大资源意识。
华为始终秉承人才是公司最宝贵资源的理念,并视人才为一个全球性的概念。印度班加罗尔市聚集了大批优秀的软件人才,形成IT人才的区域性优势。在这里设立研发基地,把当地的软件精英请进门,为他们在一个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里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无疑是在更高层面上对“优化资源配置”进行的一次全新诠释。
印度政府对发展软件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外国投资;印度软件人才具有天然的英语优势和规范严整的质量流程意识,易于了解各地用户对高端电信产品的不同需求;加上世界IT领域的著名大公司几乎都在当地设有研发中心,有利于中国企业直接把握到世界软件领域的脉搏。
因此,公司在决策之初就将设立海外研发中心视为通向国际化运作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样做还有另外一层好处,可以让中方员工在参与公司国际化运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熟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工作,从而养成符合国际惯例的规范化质量控制意识和项目管理经验,并通过“以项目带动技术骨干轮流赴海外工作”的制度,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使公司上下逐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工作模式。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才“嫁接”使华为公司受益匪浅,也使中印两国员工各自从对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一位印度小伙子对记者谈起中国同事时赞不绝口,说中国人工作勤奋,脑筋灵活,能力和责任心都很强。而中方员工对团队中的印度同事也赞誉有加,称他们办事规范有章法,质量意识强,为人平和,易于相处,语言上的优势也使他们对本行业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有更透彻的了解。很多中方员工在印度研究所工作一段时间后,都成为公司国际化经营的骨干,他们在印度获得的工作经验也为公司迈向国际一流企业储备了宝贵的知识。
中印员工朝夕相处,不同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冲突不可避免。研究所领导从建所之初就确立了中外员工一视同仁的原则,以能力定岗位,以贡献评业绩,坚决不搞“内外有别”那一套。研究所现有的数百名印方工程师与数十名中方技术骨干一律按项目分组,形成多个中印员工混编的工作团队。项目特点和个人专长是所里在考虑指定团队负责人选时所依据的唯一标准,而所有在印方项目经理管理下工作的中方技术人员都能够毫无怨言地接受领导,尽职工作。
在对待印方员工的问题上,所领导始终坚持无论中印员工都是华为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在业务上不留一手,放心地让印籍工程师接触公司核心技术成果,参与关键技术难题的攻关,使印方员工感受到在华为工作能够得到公司的充分信任与理解,业务上能够直接接触到最新一代数据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等当今世界电信业的前沿技术,不仅聪明才干找到了用武之处,而且还能为个人的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了这份信任,不少有经验、有能力的印度软件工程师主动放弃在当地西方软件公司的高薪工作机会,自愿成为华为的一员。(上)(本报新德里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