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东营创新“三问”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0-08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东营创新“三问” 第1版(要闻) 专栏: 东营创新“三问” 本报记者 宋光茂   这里是黄河造就的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这里曾是一马平川的不毛之地,也是土地'...

东营创新“三问”

第1版(要闻)
专栏:

东营创新“三问”
本报记者 宋光茂
  这里是黄河造就的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这里曾是一马平川的不毛之地,也是土地面积日夜增长着的地方。山东省东营市在无际荒原崛起新城,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创造了山东省的多项“第一”:人均GDP3万元,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近5年来达到15.2%,城市化率52.4%,最早实现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农村中小学校校通互联网……
  在东营,你会碰到一些想不到的问题,也会有一些令你吃惊的答案。
  20万元能建设一座黄河大桥?
  一桥飞架东西。在离黄河入海口只有70公里的荒碱滩上,利津黄河大桥日前建成通车。仲秋时节,记者徜徉在2.8公里的桥面上,桥下黄河水由南而北浩浩荡荡,桥上车流、人流穿梭不息,环渤海而居的数百万人民进出东营,去青岛、烟台,可以取直道、弃渡船。
  其实,建设这样一座大桥,政府只投入了20万元的前期规划费。乍一听来,令人难以置信。建设黄河大桥的夙愿,东营人孕育了许多年,最大的难题是资金缺乏。东营市领导班子打破常规,面向市场找出路,创新式地引入BOT(即建设、经营、移交)模式。思路一开天地宽。随后,各方参与者纷纷到来,社会资金源源不断。
  东营市分管城建的领导介绍说:“政府的20万元资金可谓‘抛砖引玉’,这座大桥的总投资接近2.8亿元。如果没有市场经济的路子,这座大桥还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建成。”
  创新地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建设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在东营数不胜数。全长87公里、投资16.7亿元的东青高速公路,在山东较早地引进了股份制,东营人说,他们的第一条高速出口是“攒”成的;黄河三角洲造纸林项目,省内外8家大企业已注入资金1.1亿元;新落成的总投资4.5亿元的清风湖公园,没花财政1分钱;
东营境内另一座在建黄河高速公路大桥8亿多元的总投资也是靠市场化的融资手段……
  市委书记石军给记者解疑释惑:“开放、改革、管理”的发展思路,极大推动了东营市的对外开放,更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敢于吸收和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和先进经验,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所有这些,在东营市广大干部群众中蔚然成风。也正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东营市在山东省率先实行了全民招商、率先开展了信用建设、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一系列新举措、新探索,为全市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近5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5.2%,对外贸易年均增长78%。今年1—8月份,地方GDP、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0.3%、32.9%。
  农民治病也能报销?
  “用国内外老板的钱干发展的大事,用财政的钱解决老百姓的难事。”东营市把项目建设上腾出来的钱用在直接体现群众利益的方面。8年前,东营区盐山村的郭增美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为治病,全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幸运的是,郭增美成了东营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的农民健康保障工程的受益者,每次输血的床位费、治疗费全免,血液费减免50%,每到年底,还从大病补偿资金中得到一些补贴。郭增美流着眼泪对记者说:“没有农民健康保障工程,俺活不到现在呀!”
  农民治病也能报销?支撑这个答案的,是东营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大思路。东营市在如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个大问题上,打破单纯从农业和农村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局限性,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做出了创新式的探索。市长刘国信就此告诉记者,只要真心实意朝着群众的需要使劲,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发展布局上,最大限度地整合城市资源和农村要素资源,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全市近5年用于小城镇建设的总投资达到28亿元。5年累计投入17.6亿元建设引、蓄、灌、排相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完善城乡公路网络和农村电网改造,使全市在山东省率先实现了“四通”: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农村中小学校校通互联网。每年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也主要用于农村。
  在资金分配上,近3年来,东营市各级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资金达到16.92亿元,比前两年增加11.53亿元,年均增长28.24%。为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东营市各级财政转移支付3年累计为农民人均减负154.9元。去年,仅市财政用于“三农”及困难群体救助的资金就达3.4亿元。近年来,市里每年都实施十大利民工程,诸如老年幸福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生食宿工程等,大部分都是面向农村。
  在福祉增进上,让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农民利益与GDP保持同步增长。东营市为农民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低保”标准由1997年的每人每年120元、250公斤粮食,提高到目前的每人每年500元、250公斤粮食。
  城乡统筹,使东营市农村经济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219元、比全省低73元,增加到2002年的3166元、高出全省212元。
  唇齿关系怎么处?
  东营市是胜利油田的大本营,胜利油田80%的储量和85%的产量在东营市境内。共处一块土地,同享一片蓝天,双方可谓唇齿相依。油地关系,事关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
  油田是一个没有院墙的特大型企业,点多面广,布局分散,油区治安是地方治安的“晴雨表”。东营市委、市政府把维护油区治安作为自己的大事来抓,专门确定一名副书记、一名副市长抓油区治安。双方根据油区治安的特点,探索形成了“抓油区治安带农村治安,抓农村治安保油区治安、促油区治安”的思路,建立了“切块管理、分片包干、以岗定人、以人定责”的管理体制。从市、县(区)到乡镇、村居,纵到底,横到边,层层签订了油区治安责任状。市里还长期进行利益观教育,在广大群众中牢固树立起了热爱油田就是热爱家乡、支持油田就是支持自己的意识,自觉地爱护油田的一机一井,珍惜油田的一滴水、一滴油、一度电。地处重点油区的乡镇还制定了用电、用水、用气管理办法,通过人代会确立下来,成为当地的“小立法”。在油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里成为全国安全文明油区。中央综治委、公安部专门在东营市召开了全国企地共建安全文明社区工作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做法。
  油地结合谱写出了辉煌篇章,联手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骨干工程。特别是双方共同修建的1300多公里的干线公路,兴建的大桥、海港、飞机场等,搭起了黄河三角洲大交通的主体框架;42公里长的沿海防潮大堤,消除了双方共同面临的海潮隐患;油地共建新兴石油城更是令人赞叹的大手笔。这些年来,东营市和油田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方针,城市规划建设日趋规范,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品位越来越高,一个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石油港口城市正在渤海湾畔迅速崛起。
  油地结合也带动了企业之间的联姻,油田的多种经营企业也加快了与市场接轨的步伐,一大批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应运而生。大明、胜大、东胜精攻等企业集团,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企业。目前,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已实施结合项目300余项。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