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海外华人科学家——“中国二十一世纪科技腾飞的人才宝库”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0-05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海外华人科学家——“中国二十一世纪科技腾飞的人才宝库”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海外华人科学家—— “中国二十一世纪科技腾飞的人才宝库” 本报记'...

海外华人科学家——“中国二十一世纪科技腾飞的人才宝库”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海外华人科学家——
“中国二十一世纪科技腾飞的人才宝库”
本报记者 柳晓森 王淑军
  编者按: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指出,广大留学人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自觉把出国留学和留学回国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本报第三次“华人华侨世纪行”采访组,先后采访了温哥华、多伦多、渥太华、波士顿、纽约、华盛顿、洛杉矶7个城市100多位杰出华侨、华人和中国在外留学人员。采访对象大多是在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本栏将陆续推出有关稿件。
  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景色宜人,气候湿润,它对美国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因为在这里打响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枪,更因为这里聚集了60余所著名高校,其中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举世闻名。丰富的人才资源,使得波士顿成为美国经济最活跃、发展最高速的地方之一。
  波士顿是我们在美国采访的第一站,采访得知,华人华侨中的优秀科学家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中美生物医学专家学会一批中年学者群体引起我们的关注。
  据中美生物医学专家协会的首任会长、哈佛大学副教授徐希平博士介绍:该协会是一个非政治性非营利性的组织,1998年正式成立,参加者包括来自大波士顿地区各知名大学的华裔学者。该组织致力于促进中美生物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及研究机构间的科学合作,促进在美国各机构工作的华裔生物科学家和教授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麻省理工学院陈建柱副教授,是我们访问的几位杰出科学家之一,他是中美生物医学专家协会副会长,对流感病毒等肺内病毒感染中,机体免疫细胞生成和多样化过程的机制研究很有造诣,他最近参与组建了中科院的分子免疫中心。前任中美生物医学专家协会理事长刘钧,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任副教授,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在肿瘤细胞的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研究上成绩卓著,近年来与国内中科院、复旦和清华大学陆续开展合作。前任中美生物学会会长、哈佛医学院施扬副教授,在利用线虫模型研究转录因子的细胞生长分化作用机理方面颇有建树;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营养流行病副教授胡丙长在膳食营养对心血管等疾病作用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杰出成果;现任波士顿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学会会长,哈佛医学院助教何熹,是胚胎神经管发育和生长调节分子机制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都与国内成功合作组织了多项中美学术交流活动,并通过多种方式与国内合作。
  采访中,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徐希平副教授的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非典期间,作为中国政府特聘海外专家顾问,徐希平主动要求回国工作,为中国防治非典科研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据了解,徐希平教授的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内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基地,至今已有30多位中国学生、学者在此工作和学习。同时他长期以来致力于中美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推动哈佛大学与安徽有关方面的科研合作,科研成果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60多篇。这些科研项目推动了当地科研水平及参与人员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这批华人科学家多为建国前后出生,大多经历上山下乡、“文革”等历史阶段,并成为改革开放后的最早几批大学生,而后又作为同批学子中的佼佼者留学国外,经多年的学习和积累,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已立稳脚跟,事业上处于大有作为的黄金时期。同时,特殊的艰苦经历磨练出他们勤奋刻苦的品质,使他们对故国有深入的了解,怀有深厚的感情,都希望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做贡献。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各领域将日益参与到国际社会的竞争中。在科研领域,建国后尤其“文革”10年使我国这方面的发展出现不同程度的断档,客观地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缺少领军人物。因此,充分利用他们多年积累起来的个人才干及在海外的庞大联系网络,将有效地弥补这一缺憾,拉近与国外的差距。我们这次采访最深的体会是,海外中年华人科学家是中国21世纪科技腾飞的人才宝库,发挥这批海外人才优势为我国服务,在当前有特殊的意义。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