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青海经济“特”起来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0-04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青海经济“特”起来 第1版(要闻) 专栏: 青海经济“特”起来 本报记者 潘岗 王斌来 马应珊   夏日的青海,天无酷暑,却热潮涌动:7月,在第四届中国东部企业'...

青海经济“特”起来

第1版(要闻)
专栏:

青海经济“特”起来
本报记者 潘岗 王斌来 马应珊
  夏日的青海,天无酷暑,却热潮涌动:7月,在第四届中国东部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青洽会”)上,中外客商达成协议项目271项,合作金额逾285亿元;8月,总投资70多亿元的青海公伯峡水电站正式开工,装机容量达150万千瓦;9月,投资25.8亿元的百万吨钾肥基地竣工……
  沐浴着西部大开发的春风,依托本省独特的资源优势,青海省广大干部群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着力打造特色经济,为青海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年中,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1亿元,相当于1950年至1990年的总和;GDP平均保持11%的增长率;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4%,农民收入年增长4.8%以上。
  立足资源求发展
  一到青海,就被关于青海省情的一些说法所吸引:青海很大又很小。很大,72万平方公里的幅员堪称辽阔;很小,人口仅528万,2002年GDP只有341亿元。
  青海很富又很穷。很富,水力资源、矿产资源和生态资源等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占有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很穷,340万农牧民人均收入才1711元,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还有197万人年收入不足1000元。
  作为一个西部内陆省份,青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贫穷、落后。青海省副省长苏森说,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年平均增长7%;而青海则要翻两番半,头十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后十年保持8%的增长速度。任重如山,加快发展成为青海迫在眉睫的第一要务。
  发展靠什么?资源是青海的财富,是青海的特色,更是青海经济腾飞的希望。
  据统计,青海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高达17.2万亿元;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高达2187.3万千瓦,而且开发成本低;柴达木盆地的33个盐湖中,钾盐、镁盐、锂矿、锶矿等储量居全国首位,钠盐、芒硝等居全国第二位;探明加控制的石油地质储量3亿多吨,天然气3500亿立方米,为全国第四大气田;已发现的36种非金属资源中,石棉、石膏、石英岩等储量居全国首位;铅、锌、钴、铜等有色金属储量也比较丰富。此外,具有高原特色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农牧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均有很强的竞争力。
  来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盐湖——青海察尔汗盐湖,这个浩瀚而富饶的湖令人叹为观止:面积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中,已探明的氯化钾表内储量高达1.45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7%。光是蕴藏的食盐,就足够全世界人口食用2000多年。此外,氯化镁储量16.5亿吨、氯化锂储量824.6万吨,均列全国首位。而在青海,大大小小的盐湖还有30多个。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这是摆在青海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投资拉动开发,开发推动发展。青海省委、省政府及时调整思路,响亮地提出:依托优势资源,培植一批大工业项目,孵化一批骨干企业,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产品优势,带动工业总量的扩张,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
  特色开发潮声急
  怎样发展特色经济?青海人认真审视自我:青海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外,东北接甘肃、西北连新疆、东南通四川、西南邻西藏的区位优势明显,纵横交错的青藏、青新、敦格等国道干线和青藏铁路以及年底即可全面通航的格尔木机场构筑了交通优势。
  挟三大优势,让全省经济“特”起来,从农牧业经济迈向工业经济。青海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嬗变。
  青海牧业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长期以来,青海传统的靠天养畜、靠天务农的生产方式制约了经济发展,过度的放牧、垦荒还严重破坏了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短短几年中,青海打破了过去农牧业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完成了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转型。今年1至6月,青海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8.6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占60%以上,同比增长16.2%,成为拉动全省经济的主要力量。
  目前,石油天然气、水电资源开发、有色金属和盐化工业成为青海的四大支柱产业,形成一个从初级产品到深度加工和下游产品开发的产业链。今年1至6月,以四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2.54亿元,同比增长15.5%。今年一季度,四大支柱产业利税总额占全省利税总额的79.86%。
  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在柴达木盆地建成了年产300万吨当量的油气田基地,实现了西气东输;青海水电年发电量已达120多亿千瓦时,实现了西电东供。不久前,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宣布,装机容量高达560万千瓦的拉西瓦水电站开始筹建。
今年7月,中信国安集团投资22亿元的西台吉乃尔盐湖锂钾硼资源综合开发项目一期工程基础建设竣工。整个工程投产后,可年产3.5万吨碳酸锂、3.5万吨硼酸、100万吨硫酸钾。其中,硫酸钾的开发将改变我国硫酸钾肥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柴达木天然气——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规划投资107亿元,一期工程已于4月初开工建设。与此同时,海西60万吨水泥项目、都兰30万吨生铁冶炼项目、德令哈4.5万吨碳酸锶工程等一批资源开发项目也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察尔汗盐湖的开发也如火如荼。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宋显珠告诉记者,我国每年需要钾肥400万吨至600万吨,90%需要进口,百万吨钾肥基地投产后,生产量可达到我国总需求量的1/3。
  营造环境引凤来
  财政困难、投入不足,是制约青海资源开发和经济腾飞的瓶颈。“开放的青海欢迎您”,悬挂在西宁市新宁广场上空的横幅,表达了青海人借力发展、借势腾飞的心愿,显示出青海人发展观念上的可喜变化。
  在引资招商的实践中,青海人逐渐意识到:不能完全靠优惠政策吸引人,必须调整机制,在服务创新、环境创新上下功夫。绝不能让外来投资者“水土不服”。营造出一流的投资、创业环境,青海才能成为各路贤才大展身手的舞台。
  开发促开放,开放促开发。5年来,青海省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6.4亿美元,争取国际无偿援助2569万美元,引进国内中、东部各省区市参与开发资金200多亿元,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对内对外开放,为青海省开发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促进了东部地区的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更广泛范围内的流动。
  我们从西宁驱车700多公里,翻过日月山,绕过青海湖,来到神奇的柴达木盆地。昆仑山脚下的格尔木市楼房林立,街道宽敞整洁,夜晚灯火辉煌……令人难以相信此刻置身于西部内陆,更想象不到这里40多年前还是一片荒凉寂静的戈壁滩。
  是什么使得格尔木这颗明珠流光溢彩?落实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强化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维护合法权益——创造安心的发展环境,促进公平竞争——创造规范的市场环境,格尔木市凭借环境形成了引力效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81年GDP只有2000多万元,1991年达到2亿多元,2001年超过22亿元,2002年达到27.53亿元,今年上半年是13.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
  “投资环境比预想的还好,办事效率非常高。”在青海碱业有限公司建设工地上,来自浙江的投资方代表、副总指挥董利刚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看到这里的软环境这么好,公司决定追加投资到30亿元,将原定的60万吨纯碱项目扩大为180万吨,一期工程即将开工。”
  协调发展奔小康
  支柱产业在托起青海特色经济的同时,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协调发展,青海正以GDP年均超过11%的速度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特色越来越浓,适应高原冷凉气候的油菜、蚕豆、药材等产量不断上升,无公害反季节蔬菜订单猛增。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青海2002年农牧业实现增加值44.89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10元,比上年增长6%,迈上了工农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轨道。目前,青海牧民绝大多数已摆脱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群众不再以牛羊多少论财富,而是将目光转向科学放养和提高效益上。农牧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第三产业中的高原特色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青海独特的高原环境、气候,青海湖、鸟岛、三江源等众多的名胜和以民族传统风情为特点的文化资源,给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拉近了青海与世界的距离,树立了青海的品牌和形象。
  经济发展了,生态建设也加快了。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天然林(草)保护工程、荒漠化治理工程、青海湖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以及生态重点县建设等,有效地遏制了生态恶化的趋势。目前,青海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保护区面积达到20.76万平方公里,走在全国前列。
  在青海采访,时时可以感受这方热土上春意萌动。青海省委书记、省长赵乐际用一句话道出了青海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昂扬斗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高原精神是开发青海、建设青海的强大精神力量。
  有理由相信,在青藏高原上,一个“山清水秀人富裕”的小康青海一定会实现。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