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分半面旗 坚守一生志——《经略赣西南》读后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专栏:
各分半面旗 坚守一生志
——《经略赣西南》读后
曾镇南
《经略赣西南——曾山与苏维埃》(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饱满细致、结实有力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
老一辈革命家、江西苏区的创建者之一的曾山的英名功绩,早已砌入了人民共和国的础石,镌刻在人民革命胜利的丰碑上。但他的形象、风神、言行,却主要存在于他的战友、亲人和同时代人记忆中,有待于历史学家的访求和记录,有待于历史文学作家的分析、体验、概括、集中。
作者水根、辛华、卜谷,正是在这一方面做了史学家和作家兼备的很好的工作。写苏区创始人曾山,并不是写他一生的全史,而是截取曾山在江西苏区参加革命,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参加红军反“围剿”斗争的一段历史,这就抓住了曾山之为曾山的最富特征性的一段生活。毛主席曾说过,曾山在江西苏区是有功的。曾山在人生盛年建树的革命功勋,不仅对他个人历史,而且对江西苏区、中国革命的历史,都有长远的意义。曾山这一段历史经历了外部的诸多起伏的事实,也经历了内心深沉的变革。这是一个不断建功、不断成长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时势催生时代英雄的过程。
《经略赣西南》的主要的故事情节线,就是顺着曾山在江西革命斗争的洪流中留下的身影、足印和声音展开的。我们看到,曾山——这个“裕丰泰”丝线作坊里的学徒,锦原村街上开“合顺店”卖肉的穷屠夫,是怎样在大哥曾延生的影响下,不堪忍受恶霸地主的欺辱,走上了追求革命的道路。从此展开了他富于传奇色彩和“稳而有实,有始有终,任重而道远”(毛泽东评语)的征战历程:他参与发动了威震赣西的以“人多为王”作号召的官田暴动;他从农村实际、农民利益出发,参与制订了正确的、立竿见影的土地政策,造成了吉安东固地区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火红景象;他在九打吉安的战斗中任总指挥,创造性地执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工农红军战史上辉煌的大捷;他亲自参与用计谋把张辉瓒牵到龙冈加以围歼,充当了一回摁死活老虎的“新武松”;他在兴国、长冈乡创造了第一等的群众工作,促成了朱德与粤军师长李振球的江口谈判,使苏区与白区的地下贸易开展起来,一定程度上解了红军和苏区人民的燃眉之急;最后,他忠实执行党的指示,在红军北上抗日后,留下来坚持南方游击战争,拖住了敌人,掩护了红军主力。一直到失败后沉着、机智地脱险,只身下赣江经南昌到上海去找党。这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像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画卷一样,烘托出曾山挺拔丰满的形象。在展开曾山这段经历时,作者很注意把曾山的形象置于与其他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关系中进行刻画。曾山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陈毅、黄公略,与罗炳辉、曾炳春、陈正人、蔡畅、胡海等都有过独特的交往和情谊。他们是独当一面的战友、勇于任事的同志,也是生死与共的朋友。
在对经略赣西南有着重大意义的吉安陂头圩“二七”会议上;在经过激烈争论最终说服中央代表周以栗,使毛泽东的主张占上风并引向吉安大捷的罗坊会议上,曾山或默默地做工作,或公开发言表态,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支持了正确的路线,显示了他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在吉水似续堂开会时遭敌人突袭,曾山急中生智,口衔黄麻秆,身埋草灰堆,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化险为夷的经历;在错综复杂的富田事变中,在被叛逆疑为AB团险遭不测的危急时刻,曾山得到陈正人挺身相救,使他躲过一劫。——凡此涉及曾山一生命运的重大历史关节,都被作者紧紧抓住,予以浓墨重彩,有声有色地生动描绘。尤其动人心魄的是,曾山与黄公略的结识、交往,在黄公略壮烈牺牲后的情感激荡和连翩回忆,使我们看到了革命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珍贵的友情。而曾山与胡海“各分半面旗,坚守一生志”的真实故事,则表现出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艰苦奋斗”以迎胜利的信心。
曾山质朴无华,聪明内秀,笃于行而讷于言,严自律而宽待人。在党的会议上,他倾听多于发言,但却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当博古要他写文章批邓、毛、谢、古时,他沉默以对。他对蔡畅说:“为人处事,我可以让很多人,原则问题,我寸步不让,阿谀奉承,就不是我曾山了。”这些地方,颇能见出曾山的政治识见与操守。又如写他在打下吉安后把搜集到的金子、银元、财物悉数交给朱、毛,不给自己的地方政权留半分;写他当内务部长、经管钱财,却舍不得花钱给自己看病,让母亲为他刮痧。凡此种种,记行记言,记大节细处,写成功失败,写优点短处,都能兼顾,令人信服。作家写人物,十分注意节制主观的议论,空泛的赞语,而着重于对人物在历史活动中的客观表现,实际状态的描写,使人物的客观环境与主观意志,紧密结合,互相辉映,尤重揭示人物言动与时代、环境相触发相关联的契机。这实际上是典型环境创造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成功运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