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三结合的体育基地——访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
第10版(体育)专栏:
建设三结合的体育基地
——访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
本报记者 汪大昭
金秋时节,北京体育大学欢庆建校5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校长杨桦。
记者:如何评价北京体育大学50年的发展历程?
杨桦:当年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师生们自己动手搬石运土,挖沙掘泥,修建运动场、游泳池,在席棚里上课。那时候,如果没有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是不可能走到今天的。现在,北体大已经成为我国体育高校的排头兵,形成了培养高质量体育教学人才、高层次体育管理人才、高水平运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体育科研人才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记者:体育改革对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别提出了新的需求,北体大怎样面对这种变化?
杨桦:体育改革是大势所趋,从政府职能部门用行政办法搞体育逐步向社会各界办运动队、办俱乐部、办比赛、发展体育产业过渡。增强大众体质,提高竞技水平,发展体育产业,大家都有责任,北体大更以此作为自己的使命,原有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招生和就业以及育人要求等,都需要调整,目标是将教学型大学转为教学、训练和科研结合型大学。
记者:实现这一转变,学校将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杨桦:最大的差距在于面向实际不够,教学、训练、科研相互脱节。体育大学要把训练纳入教学和科研,科研要以训练和教学为基本样本,使训练与教学结合,科研与训练一体。
培养人才,不是将有条件的运动员招收入校就行,而是发挥北体大的优势,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的突破。2001年至2003年,已经有300多名国家队队员进入北体大本科学习,20多人就读硕士研究生。学校为优秀体育人才和庞大的体育专业队伍打下就业基础,帮助他们上路。最近3到5年,北体大将围绕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需求,培养大型竞赛组织管理人员,培养懂外语懂体育懂规则的工作人员,培养教练员,培养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队领队、队医、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产业专业人员。北体大的办学模式要从过去培养体育师资为主向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竞技型体育人才转变,办学方式包括学历教育和专题培训。
记者:北体大要建设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体育基地,欠缺的是哪些?
杨桦:学校的硬件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来之不易。我们需要有更多国际知名的教授和教练。首先立足于在校内岗位上培养,其次是送到国外院校深造,同时也会引进现成的人才。中国有那么多世界冠军,经过10年到20年的努力,就可以解决这个需求。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