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故乡
第7版(大地·文艺副刊)专栏:
蓝色故乡
张宇航
从小便看过一场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歌舞《彩虹》,那美丽的布景和舞姿至今还在脑海浮现。彩虹,是父亲草原上流淌着的一条九曲回肠的母亲河。
从小便听过马头琴独奏《草原连着北京》,那深沉而悠扬的琴声勾走了我的情思,油然生出对辽阔草原朦胧的向往。马头琴声,是蒙古人离不开草原的倾诉。
从小便熟读龙梅和玉荣两姐妹与暴风雪搏斗保护集体羊群的故事,那草原儿女的高尚品格,为我的人生树起了一个永恒的楷模。马背民族的勇敢和坚韧不拔,来源于祖祖辈辈在温带草原上游牧生活。
后来,我走过了乌兰察布草原、达尔罕草原、鄂尔多斯草原、阿拉善草原。我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有否与草原结缘,只是渐渐地觉得,奶茶、炒米、莜面、手扒羊肉是越来越香醇可口。千里之遥的草原不仅连着北京,还连着广东。鄂尔多斯——众多的宫殿;乌兰察布——红色的山口;巴彦淖尔——富饶的湖泊;包头(包克图)——有鹿的地方;阿拉善——阿拉山、贺兰山、诺敏河……草原上一个个地名都很优美,洋溢着蒙古人对幸福与吉祥的期盼。在草原上曲折蜿蜒的黄河、额尔古纳河、锡林河、依敏河……如同伴我度过童年和少年的流溪河,静静伸向记忆的远方。一份润物无声的情愫,使草原成了我心灵里的蓝色故乡。
当我看到蒙古人向天空、草原和小河泼洒洁白的鲜奶,祈求腾格里(上天)神佑护平安的时候,心里便升腾起一种责任和宏愿:为了草原大步迈向富裕文明的不灭信念,我应该把爱心和祝福留给草原的孩子,并汇集更多广东热心人温暖和关注的目光,凝聚成一道汉蒙民族团结的血脉,像琴声、像河水,在草原延绵不绝……
于是,从鄂尔多斯的孟根图海,到阿拉善的查娜、巴彦淖尔的乌云毕力格,一批又一批的草原孩子,经过当地的推荐,沿着那条用爱心连接起内蒙古和广东的彩虹,在千里之外寻觅到真情、寻觅到希望,得以继续完成学业。而一个又一个热情的广东人,也不断地补充进爱心团队的行列,有了一份遥远的牵挂,一份实在的对草原孩子的呵护。
如今善良的种子,已经播撒在阿拉善、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包克图、乌兰察布……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广东人奔向草原,去看望自己的孩子;会有越来越多的广东人,把草原作为自己新的家园。我们的足迹,正沿着草原上那不事掩饰的土路延伸、延伸,直到整个内蒙古的辽阔大地。
我想,这也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求索。在草原、在蒙古人的生活里,我找到了圣洁,找到了善良。那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自己生活也陷入困境的情况下,还默默地收养了三千名汉族孤儿的蒙古族牧民,不就是圣洁和善良的化身么?他们是只知道有天而不知道有地的游牧民族,心胸宽广得就像蓝天一样,那简陋的蒙古包里,充满了没有民族界别的真情;那古老的勒勒车上,装载着对朋友、对同胞兄弟的真诚。他们景仰上天,向往幸福吉祥,把自己与草原、与牛马骆驼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就连长调,也是唱给苍天、唱给草原、唱给风沙听的。敖包美丽的神话守护着他们,他们又在虔诚地守护着草原、守护着善良。是草原的父老乡亲,使我懂得了人的永恒生命和价值,延续于人民群众的口碑和心碑之中;使我酝酿着一个真诚的心愿,并且越加迫切和凝重:
但愿草原上许许多多的孩子,在广东等地热心人帮助下,走完那段坎坷的求学之路!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