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信息文化产业崛起——访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9-26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信息文化产业崛起——访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信息文化产业崛起 ——访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 本报记者 刘琼   10月23日至26日,文'...

信息文化产业崛起——访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信息文化产业崛起
——访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
本报记者 刘琼
  10月23日至26日,文化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政府联合信息产业部,将在北京举办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作为首举,网博会在海内外得到极其热烈的响应和关注,仅韩国就派出了几百家参展企业。网博会是中国政府关于网络文化的发展与管理政策的宣示,它将为国内外信息文化产业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有效推动信息文化产业和网络内容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应是首届中国国际网博会受到关注的主要原因。为此,记者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采访了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
  记者:当代信息革命,不仅带来了崭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而且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信息文化产业是一个极富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新领域,引起了世界各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大概也是举办首届中国网博会的缘由。
  孟:我国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产业和骄阳产业,而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还是一个幼稚产业和弱势产业。但是,根据业内人士分析,当代信息革命已经走过了硬件为王到软件为王的转型过程,正从网络为王时代走向内容为王时代。只有网络产业与内容产业融合发展,信息产业才有更加远大的前途。当代信息产业已是信息技术与信息文化产业的统一。信息文化产业的崛起是当代信息革命最为突出的标志之一,用先进科技传播先进文化,实现高科技与高文化和谐发展是中国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记者:为了能为我国网络文化市场和信息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合理的良好的运作平台和环境。最近一段时间,文化部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孟:文化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治理的通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草案。经过半年左右的专项治理,全国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总量压减到11万家左右,压减率达到45%,扭转了全国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过多过滥、管理不善的状况。
  我们正在组织实施数字文化工程,推广连锁主题网吧。力争在2005年以前,在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培育两到三家信誉好、实力强、经营规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培育若干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单位著名品牌,努力让连锁主题网吧占据市场主流。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大型企业正在浙江、北京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参加当地连锁网吧建设。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工作,建设网吧技术监控体系。文化部2002年11月发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计算机经营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及实施意见。我们将尽快建设中央、省、地、县四级监控平台,形成全国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计算机监控体系,实现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上网服务的全程实时监控。根据四川等地试点情况来看,这个计算机远程监控平台完全可以有效监测私设服务器提供盗版游戏服务以及其他违法互联网文化活动等问题。
  为规范网络文化市场,文化部制定了《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从今年7月1日开始施行。管理对象包括,通过互联网生产、传播和流通的音像制品、游戏产品、演出剧(节)目、艺术品、动画等互联网文化产品,以及从事互联网文化产品经营服务的互联网议价单位。包括行政许可制度、内容监管制度、进口网络文化产品内容审查制度。
  记者: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给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文化部门将如何应对?
  孟:我们将与有关部门一起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包括网络游戏在内的网络文化的产业定位,优先支持本土网络文化企业和信息娱乐的发展,给予高科技文化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同样的税费和人才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共同规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扶持一批创业基地和试点园区,推出一批优秀网站和优秀企业,培育一批高级人才和名牌产品,努力促进文化信息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利用,推动我国信息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我们的责任是做好网络文化产业的政策调控和环境治理工作。10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网博会,就是我们针对网络文化发展现状,构建的一个政策宣传和信息交流平台,国内外反响很大,我们也得到一些启发,今后将有更多举措出台。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