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一直在呼吁要下定决心把养猪产业从邪路上拉回来,不仅是毫无效果,倒是眼见着牛产业朝着猪产业的“邪路”越走越远。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几个大省举全省之力扶持农民养牛,或者是引进万头规模的养牛企业打造园区,要把养牛产业做成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性产业。结果怎么样呢?每头牛亏几千元不等。不仅这几个省的农民亏大发了,全国的养殖户也都被坑了,全国广大小养殖户都感叹着“太可怕了,降价太疯狂了”,就这样被挤出了养牛市场!
二十几年来,谈到增加农民收入,“公司+农户”一直是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推崇的主要措施。二十几年来,“龙头企业”一直享受各级政府的财政金融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而农民合作起来办点加工或营销企业不仅没有任何优惠,还设置很了高的门槛。90年代以来的很多政府官员,似乎都真的相信资本家是咱农民的大救星!
我常常想,政府官员怎么就这么糊涂呢?国有粮食公司存在了几十年,种粮农民收入一直也没有什么增长,凭什么就相信私人公司会帮助农民增收呢?国务院拿钱,逼着粮食企业按照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粮食,粮食企业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执行国务院的保护价,并在收购农民粮食时“压级压价”、“短斤少两”、“打白条”,怎么就相信私人企业保护农民呢?私人公司的第一目标就是盈利最大化,政府怎么就想着要私人公司带领千家万户的小农致富呢?
我常常想,政府官员怎么就这么笨呢?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增加千家万户小农的收入,就是要增强小农在市场上谈判议价的能力和拓展经营领域,唯一的办法就是扶持农民组织起来,合作办金融,合作办“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一条龙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家是强者,农民是弱者,资本家的事根本不需要政府操心的,只有农民组织起来了,农民成为平等的市场主体了,平等竞争和公平交易才能实现,政府就可以少操农民的心了。
所以,政府应该扶持的是小农,着力点是组织农民,而我们的政府官员大多都是扶持“龙头企业”。其结果就是小农越来越小,资本家越来越强,交易主体越来越不平等,交易越来越不公平,所以就有了“某地的奶农濒临崩溃,牛奶企业却不为所动。面对困局,当初极力促成农户饲养奶牛并引进奶牛项目的地方政府也一筹莫展”的局面。
我常常想,是什么原因导致政府官员变成了糊涂蛋呢?我使劲找,终于找出了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一部分政府官员“日理千机”、“日理百机”,没有时间学习,被前些年流行的“农业产业化理论”忽悠了。专家学者的本领一般就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理论”;而政府官员的本领一般就是把复杂理论简单化: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带农户”。
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官员、商人和学者专家合作,为了得到国家扶持“三农”的巨大资源,制造了“公司+农户=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流话语,名正言顺、并且轻而易举地得到政府财政金融扶持和税收优惠,让少数人先富起来了!为了掩人耳目,这些人经常找一些“增加农民收入的典型故事”,通过媒体大肆宣扬,十几年来,就这样不停地这样忽悠!这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似是而非”“颠倒是非”的忽悠。
我常常想,像“公司+农户=增加农民收入”,这样理论上错误,并且统计数据(1986年以来,扣除农民在城市打工收入,农民在农业领域的收入增长一直在下降)完全不予支撑的忽悠,为什么二十几年经久不衰呢?我使劲地找,找到了两条原因。一个原因是,主流媒体一直没有停止这样的忽悠;另一个原因是,一号文件也一直在这样忽悠。主流的错误,只有靠舵手纠正,这是中国特色!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