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9-25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第16版(经济专页) 专栏:   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刘振伟   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一个重大的'...

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第16版(经济专页)
专栏:

  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刘振伟
  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一个重大的政策选择。可以说,促进农民增收,既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抓住了启动内需的关键。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近些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连续徘徊。今年由于非典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不容乐观。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包括农产品产量增长、市场价格、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数量、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等。改革开放最初的几年,由于较好地解决了长期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产品价格提高,非农产业较快发展,支撑了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近些年,传统的支撑因素不再那么活跃,而新的增长点正在发育之中,中央的政策调整也需要一个过程,农民收入增长徘徊可想而知。
  从第一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看:目前第一产业在农民收入构成中仍占有较大比重,但支撑能力减弱。从1998年到2002年,第一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为57.2%、53.4%、49.9%、49.3%和47.1%,这说明,第一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主体地位逐渐被非农产业取代。
  从非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看:近些年乡镇企业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增量是递减的,1998年至2002年,年均吸纳85.4万人,而在“八五”时期,年均吸纳688万人。这一时期农民工资性收入逐年增长,主要得益于外出务工,这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1998年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年均增加700多万人,2002年达到9430万人。当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于务工的收入为438.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7%,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41.4%。四川、安徽、湖南、江西、重庆等省市,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左右。
  从国家宏观政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看:近些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宏观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农村税费改革,中央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超过300多亿元,对农民增收减负作用明显。国债投资,国家用于农村“六小”
  等工程的国债投资逐年增加,2003年将达到280亿元,增加了农民获得劳务收入的机会。退耕还林,国家对退耕还林的农民给予粮食、现金补贴,四年来已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5779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269万亩。对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民来说,直接或间接增加了收入。
  综上,今后,第一产业对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仍将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农产品消费需求不旺,价格低迷,数量增长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将不太明显。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非农产业收入特别是外出务工收入,将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完善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机制
  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民增收的外部性因素在增加,单从农业内部采取单项的、局部的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指导思想上,要从过去主要依靠解决内部的动力机制问题(体制和机制),转向既靠内部解决动力机制问题,又靠外部解决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机制问题,二者不可偏废。
  以实施“农民增收致富计划”为主线,建立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机制。一是调整存量投资。目前国家财政面向农村的投入有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基建、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产品流通补贴等,资金量也有一定规模,但投资渠道多、资金使用分散。实施“农民增收致富计划”,可以统一规划,整合资金,形成合力。同时,用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用财政投入带动信贷投入,用内资带动外资,以小带大,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二是增加增量投资。按照《农业法》“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力争在“十五”期末将国家财政(包括财政基本建设投资)用于农业的投资比重提高到15%以上。三是调整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方向,实行对农民直接补贴。补贴要体现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民收入的政策目标。从制度建设和长远考虑,抓紧对农民支持保护的立法,也应提到日程。
  统筹城乡生产要素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逐步实行城乡劳动力的统筹。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规定;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不合法和不合理收费;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输出地和输入地都要开展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转业培训,搞好农民工外出的信息服务;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统筹税收。国外许多国家都没有单独面向田赋的税种,均纳入城乡一体的税制管理,农产品税负几乎是零。我国的农业税制比较落后,应坚持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方向,进行改革。
  统筹信贷。目前农村全部贷款,约占金融机构总贷款余额的10%(不含农副产品收购资金贷款),与农村对GDP的贡献极不相称,信贷资金不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今后制定货币信贷政策,要进一步重视城乡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应逐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贷款的比重。其它金融机构,凡是面向农村吸纳存款的,对面向农村发放贷款也应提出要求。
  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农民增收,不仅要着眼于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等生产力层面的政策调整,还要着眼于农村经济体制等生产关系层面的政策调整,推进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和完善。当前,要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作为重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两个导向,一个是市场导向,一个是政策导向。市场导向就是利益机制,有利可图,农民就会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加工等方面自发地合作;政策导向,就是要为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维护农户经营主体和财产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应尽快通过立法,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支持问题。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