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让梦想靠得更近——残运会青年志愿者侧记
第8版(体育)专栏:
爱心,让梦想靠得更近
——残运会青年志愿者侧记
张炀
这是一片阳光地带
9月13日凌晨2时15分,南京火车站。来自银川的火车徐徐进站,南京晓庄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手捧鲜花、满怀企盼,迎来了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第一个代表团——宁夏代表团。夜色沉沉,然而每一个“小红帽”的心里都是一样的火热。鲜亮整齐的黄T恤就是站台上的一道风景,那是阳光的颜色,那是民族的颜色。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江苏省近万名青年志愿者用尊重、爱和关怀,为残运会热心服务,他们是残疾人同胞心目中的一片阳光地带。
爱心者在行动
为协助做好此次残运会的各方面工作,大会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江苏团省委、省高校联合会从年初开始动员,向全省的青年志愿者发出号召。很快,南京主赛区高校的5000多名志愿者,常州、扬州分赛区的近3000名志愿者,加上发动社会上的美容、美发、保健等行业的志愿者,共计近1万人踊跃报名参加。
从手语到礼仪的整套培训,从文明用语到推轮椅的技巧,志愿者们在上岗前都得到了充分的培训。车站、宾馆、赛场,楼门口、电梯里、汽车前,到处都留下了爱心使者的身影。
病倒的志愿者
河海大学的志愿者满怀热情,本打算为残疾朋友推车引路,可是没想到是在办公室和电脑、电话打交道,让他们觉得索然无味。然而几天的工作下来,他们才深切地感到这里同样需要他们。有的同学和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一起加班到凌晨3点多;有的同学在大厅做服务工作,跑上跑下,出出进进。结果,19日河海大学环保专业的葛蓉蓉病倒了,不得不到医院挂吊瓶。还有3位同学发现有程度不同的发烧、流鼻涕、嗓子喑哑等现象。疲劳、睡眠不足以及不太适应的空调,让这些一心奉献、闷头苦干的志愿者们吃了苦头。可除了病情较重的葛蓉蓉回到学校以外,其他同学没有一个离开岗位休息。
特教的独特服务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同学在本次残运会期间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不仅为大会服务人员、志愿者进行了短期手语培训,还始终活跃在第一线,做好与聋哑运动员的沟通工作。已经是大四毕业在即的小王,天生的一副笑脸。这位热心的内蒙古姑娘负责羽毛球场地上的翻译工作。每天早上5点钟就要起床,从学校赶赴赛区。晚上还要在下班的高峰期挤公交车回去。但她很喜欢这份工作,并被运动员们自信自强的精神所打动。她还告诉我们:“你们也许不知道,像正常人说话有方言一样,手语里也有方言。比如说港澳同胞的手语中有很多和标准手语是不通的,我们就只能说‘普通话’,再慢慢沟通,这也是个学习的机会。”(本报南京9月24日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