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残疾人一片晴空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专栏:时政广角
给残疾人一片晴空
本报记者 潘跃
教育助残至关重要
江西抚州市的唐英,6岁时因意外事故失聪。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唐英振作起来,迸发出巨大的学习和进取热情,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博士。在刚刚闭幕的中国残联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光荣地当选为新一届全国聋人协会主席。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唐英感慨万千。但他感触最深的,是高等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疾呼,让更多的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
“教育助残至关重要。当前,许多残疾人在经过九年制的义务教育以后,希望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残疾人真正要解困脱贫,教育具有战略意义。特别是对年少的残疾人尤为重要!”安徽省残联副主席尹鸿钧认为,残疾人面对的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而他们所面临的,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救济问题。
据中国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年来,党和政府给予残疾人教育事业以很大的关注。特别是今年3月份,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取消了沿用多年的体检标准,降低了残疾学生进入大学的门槛,给残疾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技能是残疾人立业之本
教育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可在现实生活中,一下子让多数残疾人具有很高的学历或掌握高深的知识也是不现实的。人们常讲术业有专攻,让残疾人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踏踏实实专攻一业,同样能有所成就。
残疾人卜疆先后在工作性质完全不同的4家企业任翻译、平面设计、市场及展览部经理等职务,而且游刃有余。凭着出色的业绩,他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国残联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卜疆认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技能照样可以改变命运!”他表示,技能是立业之本、求生之源,只要坚持下去,残疾人脱贫进而致富应当没有问题。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残疾人劳动就业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法律、法规体系,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保证了残疾人劳动就业逐步走向普及、稳定、合理。
消除对残疾人的隐性歧视
某省电视台春节晚会有一个节目:一个盲人和一个聋人谈恋爱,由于沟通上的障碍,闹出一段段笑话。正常人觉得可乐,可对于残疾人及其家属来说,心里却直流泪。
不少残疾人都曾遇到过类似的尴尬:有盲人和肢残人参加的会议,组织者安排了自助餐,却没有考虑到拄双拐的人和盲人的不方便;有聋人参加的活动,组织者却不安排手语翻译;许多大中城市虽然铺设了盲道,但被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挤占……
残疾人在就业中遭受歧视的现象同样存在。虽然残疾人保障法有“国家推动各单位吸收残疾人就业”的规定,但法律的效力被打了很大的折扣。
24岁的朱文蓓大学毕业,获管理、会计学双学士学位。她先天左手缺拇指,右手拇指畸形,在今年参加某地2003年事业单位统一招考录用工作人员考试时,考上一街道办事处的职位,却因为手指残疾,最终失去了工作的机会。
因此,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呼吁,以一颗善良的平等的心对待残疾人,在杜绝对他们公开歧视的同时,更应消除隐性的不经意间对他们的伤害。(附图片)
题图为残运会选手游常州。
新华社记者 孙参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