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增强经济政策的科学性
第9版(学术动态)专栏:学者论坛
怎样增强经济政策的科学性
侯荣华
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来实现。经济政策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加快建设和完善体制的过程与结果。对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可以从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实施结果等方面进行考察。
经济政策的制定
经济政策是否科学,首先决定于制定的政策是否有科学根据。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两个关系:经济政策和经济规律的关系、经济政策和国情的关系。
制定经济政策要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依据。这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坚持经济政策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依据,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不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为人们可以不按经济规律行事,甚至能够改造和创造经济规律。二是认为人们不能利用经济规律,只能做经济规律的奴隶。正确的态度是,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自觉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制定政策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我们对国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诸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从计划经济转轨的市场经济、具有优秀文化传统、开放程度较高等,都是我们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的国情特点。
经济政策的调控力度与协调
在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经济政策的科学性体现在经济政策的调控力度及协调配合状况上。
对经济政策调控力度的考察。对经济政策的调控力度可从经济政策本身的调控力度和经济政策实施时的调控力度两个角度进行考察。
政策本身的调控力度是指政策变量变化引起政策目标值变化的程度。如用△X表示政策变量增量,△Y表示政策目标变量增量,即经济政策的调控力度,用A表示政策调控力度系数,则有下式:
△Y=A·△X假定△X为投资政策变量,可以用投资额的增加或减少来表示,也可以用投资率提高或下降表示,则△Y可代表投资率的变化引起的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或就业率的变化。上式中,经济政策的调控力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调控力度系数A,A愈大,政策的调控力度愈大。A值的大小取决于经济环境和体制状况等因素。二是政策变量的增量△X,△X值愈大,经济政策调控力度愈大。通常,每项经济政策的A值是相对稳定的,一般通过采用不同的△X值,以达到适当的调控力度。
经济政策实施中的调控力度是指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程度。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政策本身的利益激励程度,或者说从经济利益角度产生的政策阻力大小。经济利益激励强度大,则阻力小;反之,则阻力大。从这点考察,欲增加经济政策调控力度,则必须使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对实施者有较强的经济激励。二是经济主体要有全局意识,坚决贯彻实施政策。
对经济政策协调的分析。经济政策的协调包括同一经济政策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及各项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经济政策内部如何协调,取决于该项政策的特点和调控目标的特殊性。以财政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协调为例,在需求膨胀时,财政政策应实行增加税收、增发国债、限制转移支付和减少预算支出等紧缩性手段,以控制社会总需求的过猛增长。但是,由于上述手段的效应往往是双重的,在抑制需求膨胀的同时,也可能减少供给,如增加税收就是如此。因此,在抑制需求膨胀时,应考虑上述各种手段的综合效应。
各项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是重要、复杂和较难处理的问题,大体上包括三类问题:(1)各相关经济政策目标的协调。如一定时期财政、货币和投资政策必须为同一特定目标服务,要从不同角度保证同一目标的实现。(2)各相关经济政策手段的作用性质和力度要互相配合,如为使经济走出低谷,实行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同时应配套实施增加贷款或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以促进投资增长。(3)各经济政策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
经济政策的效益
从政策实施最终结果考察,经济政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政策的效益上。
一般来说,一项经济政策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不过有主辅之分而已。我们考察经济政策的效益时,应进行综合评价,既考察该项政策主要目标的效益,也考察该项政策对其他目标或经济运行其他方面的影响,还要考察经济政策的效益时滞性。
政策投入或政策成本范畴也很复杂,一般把政策投入分为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直接投入是指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为维持经济政策正常运转而直接耗费的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调查研究费用、获得信息支出及其他支出,直接投入构成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直接成本。间接投入是指实施某项经济政策对其他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间接投入构成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间接成本。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