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经济学辨析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26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经济学辨析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探索与商榷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经济学辨析 杨承训   经济学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交叉互融,是'...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经济学辨析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探索与商榷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经济学辨析
杨承训
  经济学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交叉互融,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关于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经济学研讨,就是这种交叉趋势的体现。目前,论争主要在于技术进步的实现路径上,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主张以引进为主,自主创新为辅;二是主张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为辅;三是主张引进与创新并重,不分主辅。论争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发展阶段与跨越式前进
主张引进为主的立足点在于,我国目前工业化尚未完成,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大,而发展阶段不可跳过,用技术引进的办法可“小步快走”赶上发达国家。持创新为主观点的人也同意关于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看法,但认为后进的国家必须通过自主创新在某些领域占领制高点,然后实现超越。其主要依据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纵观世界历史,各国的发展总是在不平衡中前进的。近代以来,东方(包括中国)为西方所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先是英国超过了意大利,而后德、美又超过英国,二战后日本等国也以跨越式发展进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比之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例子更多。而科学技术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又会强化这种不平衡态势。因此,我们完全可能通过自主创新在某些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同时,我们还具有后发优势,即可以对大量共享的世界科技成果加以利用。比较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认为,发展阶段的序列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循序渐进与跨越式发展是可以相辅相成的,这主要取决于主客观条件,不应当囿于“阶段宿命论”而束缚自己。事实表明,穷国完全有可能办大科技。在科技方面,我国已在许多领域取得突破,韩国和印度也有成功的例证。
  机遇和挑战的辩证思维
有的学者认为,现在的国际分工格局对我技术引进有利,更多依靠买专利有利于避免风险,可实现低成本发展。国际市场的技术流动对我们来讲确实是一个机遇,但问题在于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一机遇。应该辩证地看待机遇与挑战的关系,看到主要靠技术引进所受到的制约,以及我们有没有靠技术引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条件。
  以专利为例,现在发达国家正在利用专利制度构筑技术壁垒,这已成为它们抢占技术制高点,压缩发展中国家发展高新技术的空间,进而控制市场的主要手段。发达国家已在知识产权领域对我国构成围攻堵截之势:有的国家以侵犯专利为借口设法对我国进行经济惩罚;有的打出“技术牌”,以收取高专利费占领市场;有的采取“后发制人”策略,先准许我们进入市场,待市场培育起来之后,再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迫使我们退出市场。
  全面分析,大好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处于科技上游地位的发达国家正在利用垄断技术巩固、扩大它们的经济统治。如果说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发达国家是以商品输出、商品垄断为扩张的主要形式,后来又以资本输出、资本垄断为主要形式,现在则已经转入到以技术输出、技术垄断为主要形式,设法以技术霸权牟取超额利润。它们决不甘愿让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全面引进先进技术而赶上它们。这就决定了我们没有主要靠技术引进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条件。
  引进成本的全面权衡
成本问题是争论的焦点。主张引进为主的论据是自主创新风险大、成本高,引进技术风险小、成本低。毫无疑问,我们要讲投入产出,凡是算总账对我有利的当然要好好加以利用。问题在于怎样算成本这个账。第一,计算成本不应只看每一项具体科技成果的单项成本,还要算相关后果的总账(综合成本)。比如,单看某个项目由国外引进似乎是合算的,但关键技术被别人所控制,相关的技术、配套设备、维修的零部件等都要依赖于人,不仅技术附加值很低,而且投入会越来越大。第二,就目前的技术引进来说,所花成本并不算低。不少引进设备不配套,相关技术未能引进或消化,造成设备闲置或效能低下。第三,计算成本还要算战略账。如果科技发展总靠吃现成饭,久而久之就会使一个国家失去创新的活力。第四,发达国家决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卖给别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当然,我们并不排斥技术引进,对我们有利的一定要引进。但同时应注意:一是认真选择,货比三家,减少单项成本;二是学会消化、善于吸收、注意配套,要避免重复,避免国际上经常出现的技术“追赶陷阱”,降低综合成本;三是着眼于长远发展战略,把着力点放在自主创新上,这样虽然风险大,但一个成功的项目往往能弥补所有的风险损失,并获得丰厚的利润。在自主创新的同时也要有选择地引进,创(创新)引(引进)互动,其各项成本特别是战略成本和“社会历史成本”是最划算的。
  发挥比较优势的路径选择
如何正确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也是论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引进为主的人认为,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低,不适合多发展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增加积累,克服资本稀缺的瓶颈制约,然后再走自主创新为主的道路。持此观点的人还认为,发达国家没有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发展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事实上,“自主创新为主、引进为辅”并不妨碍我们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相对的、变动的,所谓“要素禀赋结构”也不是绝对的。目前我国的外贸出口中,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出口已接近总出口的30%。这说明,我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也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我们应当全面发挥劳动力、技术的比较优势,从两个方面抢占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至于讲到积累,不应该忽视“科技资本”的积累。科技创新就是一个“科技资本”积累的过程。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会被人家的高昂专利费用所抵消,日益严重的技术壁垒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比较优势。低水平地参与国际分工,等于我们仅仅给发达国家提供劳动力,让人家控制技术。有鉴于此,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提高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包括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全面发挥比较优势。
  科技经济发展战略的比较
我国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科技发展战略以更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主张引进为主的人认为,在今后30年中以技术引进为主更合算。如果以自主创新为主,则会因为差距过大而“欲速则不达”。也就是说,科技发展应选择追赶型战略。
  然而,多数学者认为,全面追赶,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永远赶不上发达国家。就科技进步而言,纵然30年后你赶上了人家现在的水平,可是人家又前进了至少30年,最终还是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地位。正确的战略方针应当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同时深化改革,实现体制创新。虽然资本比较稀缺,但可以集中投入于某些科技领域,进行突破性研究,然后再从更多领域突破,最终达到整体超越。这是一个几十年的奋斗过程。当然,我们并不排斥技术引进,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应该相辅相成。对于技术差距,我们既要承认,又不要迷信。目前,我国已经有了一批自主创新、占领世界科技制高点的成果,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先进企业。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的圆满成功看,我们完全可以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此外,那种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不分主辅的观点,其战略重点不明确,不利于选好突破口,集中力量加以攻克。实施折中方案,会给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带来很大的盲目性,此乃战略决策之大忌。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