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保护与发展并进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专栏:关注森林走进中国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 保护与发展并进
本报记者 刘毅
接连几个春天,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村民陈水财都为成片被毁坏的竹笋而心痛不已。近年来,山林中的猴子、野猪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啃吃、破坏了不少竹笋。毛竹是陈水财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竹笋减少了,意味着今后的收入肯定会减少。
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和陈水财一样面临同样难题的村民还有不少。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任建设对此则是又喜又忧:一方面,野生动物多了,说明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另一方面,野生动物破坏竹笋,对村民的收入确实会有影响。如何处理这件挠头的事情?任建设坦言,根据目前的政策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不过,协调好与保护区内居民的关系,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一直是保护区近年来的头等大事之一。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集体林占60%,区内有2500名村民,实际上是一个大社区。近年来,保护区一直把社区工作作为基础,想方设法扶持社区发展,使村民们自觉参与到自然保护中来,成为保护事业的参与者。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曾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与社区的协调发展”为主题在武夷山召开评估会,总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在这方面的经验。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偏北地段,地处福建省武夷山市和邵武、光泽、建阳三县(市)交界部,与江西省铅山县毗邻。总面积565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也是目前世界同纬度带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建于1979年,是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重点保护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99年12月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共同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保护区。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面积大,人口多,没有群众的参与和配合,保护工作是肯定做不好的。”任建设说,保护区一直重视宣传教育,提高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把区内群众引导到联合保护工作中来。保护区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到社区各村场广泛宣传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保护区聘请部分当地群众担任护林员、林政员和道路养护、巡护员,雇请部分村民参加资源调查和定点巡护,通过在保护区实施的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对生物走廊带建设中毛竹和茶园受影响的农户进行补偿等,进一步密切了保护区和社区的鱼水关系。2001年2月,保护区开展了国家生态公益林试点工作,在完成区划界定工作后,与社区内各村场签订了管护合同,并兑现了管护补助资金。同时,按照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要求,保护区在区内群众中增聘了200多名护林员,并逐步提高了护林员的工资,使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工作也面临新的困难。实施严格保护后,区内村集体经济出现困难;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毛竹,而毛竹加工产品的单一,容易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而且毛竹加工剩余物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保护区在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新思路,把社区经济增长点从利用毛竹的资源消耗型转移到非资源消耗型上来。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初具规模,社区群众纷纷加入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开展旅游运输、开办家庭旅馆、提供餐饮服务等,社区群众收入显著提高。现在,村民的人均收入已由建区时的204元上升到现在的3500元。
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副书记李荣禄告诉记者,保护区将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继续指导和帮助社区做好毛竹的深加工和世界驰名的“正山小种”红茶的精加工业,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加工、种养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社区经济发展模式。他还告诉记者,目前保护区最盼望的事情,一是对保护区内村民的生产实行减免各种税收的优惠政策,使社区的经济发展能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二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能尽快建立,对野生动物毁坏竹笋一类的事件给予一定补偿,以进一步调动村民参与自然保护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自然保护事业永远的参与者。(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