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从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入手——远安县农业科技服务体制改革纪实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9-22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从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入手——远安县农业科技服务体制改革纪实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从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入手   ——远安县农业科技服务'...

从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入手——远安县农业科技服务体制改革纪实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从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入手
  ——远安县农业科技服务体制改革纪实
  杜若原 程锐
  9月12日一大早,像往常一样,湖北远安县洋坪镇农技推广中心的农技员王于权又推出自己心爱的摩托车,驶上乡间小路,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几天,王于权一直惦记着农民已开镰收割稻子,田里马上就准备油菜育苗播种了,他要赶紧到自己的“科技承包点”,向农户推介新到的优质油菜品种。一路上,碰到的尽是熟面孔,热情地同他打着招呼。
  “今年谷子收成咋样?”
  “蛮好,怕是每亩要比往年多收三四百斤!”
  乡亲们高兴地回答,王于权心里也乐开了花。粮食能丰收,可是倾注了他不少的心血和汗水。
  在今年3月远安县农业科技服务体制改革中,王于权一口气签下了双路、洋坪等四个村共7000亩粮油作物的合同,只要干得好,农户满意率达到90%以上,他就能拿到4480元的服务费,加上财政每月发给的583元基本工资,月收入可达956元,比改革前高124元。
  农民致富奔小康,最需要的是科技服务
  地处鄂西北的远安县是一个山区县,全县人口2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9万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近几年来,该县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米、桑蚕、食用菌、蔬菜等为特色的新兴产业体系。“刘青村的药,杨家庄的柑桔,花台村的板栗,洪家村的蚕,龙凤村的菜,万寿村的猪,花园村的柰李,何家湾的菇……”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经营特色。但大多数农民群众并没有真正过上富裕的生活,关键是特色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
  2001年,洋坪镇陈家AY村从河南南阳买回一批黄牛,打算大规模发展畜牧养殖。县委书记马学军得知后,特地批拨了一笔扶持资金。可没过几个月,由于村民的养殖技术不过关,黄牛死的死,卖的卖,损失惨重。这件事深深刺痛了马学军:“看来农民致富奔小康,最缺的不是项目,也不是资金,他们最需要的是农业科学技术!”
  而实际上,远安县有13个农技推广机构,106名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包袱过重,造成农技服务部门工作重心转移,平常把创收摆在第一位,干的都是经营种子、化肥、农药等事情。在远安县农业科技队伍中,传统粮油型人员占80%以上,他们掌握的常规农业技术,已为大多数农民熟知;而农民需求的桑蚕、食用菌、蔬菜、药材、特种养殖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农技人员又不能满足其需要。停滞不前的服务体系已远远不适应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与其捆在一起受困,不如推向市场求活
  一边是农民在田间村头呼唤农业科学技术,另一边农技人员忙着经营。“与其让农技人员捆在一起受困,不如将他们推向市场求活”。今年初,远安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在全县实施农业科技服务体制改革。改革采取“公开招考,协会运作,双向选择,全面放活”的办法,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公开招考,重新认定农技人员资质,放开身份界限,让“土专家”、“田秀才”也参与竞争;放开地域限制,凡取得资质的人员,在全县可跨区域开展科技服务;放开收入渠道,鼓励所有具有资质的人员通过承包增加收入。
  此举得到农技人员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为了迎接改革,他们纷纷购买各种专业技术书籍,主动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进行知识更新。公开招考中,全县共有158人踊跃报名,121人取得农技承包服务资格,其中原农业系统79人、村干部3人、农民24人。
  3月26日,全县统一举办了有300多人参加的农业科技服务供需见面洽谈会。由各村根据自身需要,对取得资质证书的农技人员进行公开招聘。通过开展承包演讲、服务承诺、当面洽谈,包括王于权在内的80名农技人员现场与114个村签订服务合同276份,服务面积22.4万亩,服务总金额44万元。农技员汤贵林高兴地说:“政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让农技人员在帮农民增收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实惠。”他与北门、南门、西湖三村签了1191亩蔬菜技术服务承包合同,如果完成得好,年终可兑现3800多元服务费。按照合同规定,财政每月只发农技人员70%的基本工资,余下的30%以科技服务承包费的形式,由县财政转付到各村,与农技人员承包的服务项目挂钩,年终一次性兑现。
  农技员成为农民的技术靠山,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
  改革放活了科技人员,满足了农民群众对科技服务的新需求,促进了远安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张骏感慨地说:“现在农技员都争做农民的知心朋友、农家顾问,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的同时,又与农技人员形成利益共同体。”
  农技人员服务意识在不断增强,服务质量也明显提高,下乡的次数多了,自掏腰包印发的农情信息资料也多了。绝大多数技术人员与农户已建立了电话热线,改变了以往“不请不上门,不接不进门”的状况,他们还按时记录出勤表,自觉接受农民监督。茅坪场镇农技员陈宗秀今年48岁,体弱多病,承包了八角、花台等偏远的村,每次下村都是由丈夫骑车接送,每月下村10多次,服务及时到位,深受农民好评。
  在农技人员的带领下,农村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农民劲头更足。记者来到旧县镇洪家村,映入眼帘的是田间一畦畦绿油油的改良桑树,农户家中是一摞摞肥嘟嘟的蚕宝宝。村支书汪家俊是有名的养蚕土专家。有他的服务,现在全村615户农民有400多户在种桑养蚕,今年春季产蚕50吨,收入达50余万元,洪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桑蚕种养大村。他还与邻近的安鹿、董家村签了桑蚕种养服务合同。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远安县夏粮夏油稳中有升,多种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创农业产值1.3亿多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17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7元。
  采访结束时,马学军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削减农技人员的“皇粮”,是改革农技人员管理体制的第一步,最终县里将切断“皇粮”,把他们完全推向市场,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技术靠山。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