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不问政治”的政治人物——莱妮·里芬斯塔尔的一生(上)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9-19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不问政治”的政治人物——莱妮·里芬斯塔尔的一生(上)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不问政治”的政治人物 ——莱妮·里芬斯塔尔的一生(上) 江建国'...

“不问政治”的政治人物——莱妮·里芬斯塔尔的一生(上)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不问政治”的政治人物
——莱妮·里芬斯塔尔的一生(上)
江建国
  今年9月8日,一个101岁的德国老人在慕尼黑附近的家里寿终正寝。人能活到这把年纪自然成为新闻人物;如果生前就创出名气,其知名度当然因此而加倍;倘老寿星又罩上一层女性的身份,她会顺理成章地受到公众三重的注意。能占居这三种身份,已经足够令人称奇的了。而这个人还远不止这些。她的艺术成就在艺术史上占有的地位和她不光彩的政治作用同样突出,使她的大半生都处在争议的漩涡中心,从而造就了一个20世纪的传奇式人物。她就是德国的电影艺术家、摄影家莱妮·里芬斯塔尔。
  里芬斯塔尔早年从事舞蹈表演,因伤放弃舞蹈生涯后又投身电影界,先做演员,30岁那年转而担任导演。60岁时她又干起了摄影。90高龄的她又成了深海摄影师,着实让世人吃了一惊。
  里芬斯塔尔是个艺术奇才,她涉足的每一个领域都给她带来不同凡响的名气。她的表现主义舞蹈曾受到著名戏剧家马克斯·莱因哈特的注意;她担任女主角的电影《皮兹帕吕的白色地狱》在1932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银奖;她的两部以记录苏丹努巴部族民俗的摄影作品集为她带来世界性的声誉;其百岁时出品的深海题材电影《水下印象》同样引起广泛注意。但里芬斯塔尔最大的名气来自她执导的四部纪录片:1933年的《信仰的胜利》,1934年的《意志的凯旋》,1936年的《美的节目》和1938年的《民众的节日》。她仅有的这四部纪录片从艺术角度看都堪称开创性的巨作,在当时就十分轰动,即使到六七十年后的今天,电影界人士也不讳言还在继续受她的艺术手法的影响。
  然而,持续了几十年、到她死也没有停止的争议也正出在她的纪录片上,因为前两部记录的是希特勒上台后以炫耀其权力为主题的两次纳粹党代表大会情景,仅从它们的片名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两部纪录片的政治倾向。毫无疑问,这两部片子在为希特勒张目、扩大纳粹影响方面发挥了无人替代的作用。而又正因为里芬斯塔尔的精心制作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影响也就格外恶劣。所以,在希特勒的法西斯德国被打败之后,人们当然要追究里芬斯塔尔和希特勒的关系以及她的政治立场。如果她狂热参加纳粹罪恶的政治活动或是担任了纳粹的高官,那问题就简单得多了,给她加上个纳粹法西斯宣传家的罪名可能不算过分。但是,问题的复杂性正在于这里。她既没有参加纳粹党,也找不到多少她在意识形态方面与纳粹沆瀣一气的言论和行动。在战后的三次“非纳粹化”运动中她的履历被审查了个底朝天,她先后被美国和法国占领当局审讯,也真的没找到什么可以定她罪名的证据。说到底,也就是这两部艺术手法高超的美化希特勒的纪录片“而已”。正因为如此,里芬斯塔尔不放过任何一次为自己鸣冤叫屈的机会,不厌其烦地声称自己的辞典里“从来没有政治二字”,“在政治上太天真”云云,简言之,只不过她的艺术追求被希特勒利用了罢了。
  事情当然并非如里芬斯塔尔所说的那般轻松而无害。
  像她所受到的希特勒的宠爱在当时的艺术家中无出其右者,在拍摄那两部臭名昭著的纳粹宣传纪录片的过程中,希特勒实际上开了任其支取的“空白支票”,她才有可能调动一切手段、设备,淋漓尽致地发挥其艺术想象力。里芬斯塔尔早年可能是不过问政治的,但是1932年她在柏林听了希特勒的一次讲演之后,她对希特勒的崇拜油然而生,“激动得差点晕过去”。她与希特勒的私人关系保持到二战结束前不久。
  在她的上述两部影片中,希特勒被描绘成万民拥戴、顶天立地的英雄,这当然不像她为自己辩护时所说的“只是记录而已”,实际上她非常清楚,其艺术创造是在为谁服务。希特勒要利用她的才能为纳粹涂脂抹粉,她要利用希特勒手中的权力去攀登所谓艺术顶峰。为了这一点,里芬斯塔尔“不关心”纳粹对犹太人和其他进步力量的残酷迫害,“不关心”法西斯德国给欧洲人民带来的流血死亡,竟能在1940年安然拍摄幽婉的爱情故事片《腹地》,而且竟能为此借助权势的力量从集中营招募吉卜赛人当群众演员!据说,她在拍片时对这些面临死亡命运的吉卜赛人极其和蔼可亲,简直如同母亲,但她却“不过问”他们今后的命运。
  里芬斯塔尔的双手没有沾上鲜血,判不了她的罪。然而,她的所谓“不关心政治”和“天真”却走得如此之远,发挥了连纳粹的得力鹰犬们也难以发挥的作用,当然受到社会舆论的鄙视。她在战后德国社会的意义在于,她实际是当时成千上万德国人精神状态的一面最好的镜子:纳粹在台上时借机捞取个人私利,希特勒被打败后却声称只是上了当、“太天真”而已。德国《世界报》的一篇文章总结得好:20世纪是一个“道德、思想体系和经济定数崩溃的时代,取代它的是支离破碎的灰色的天空。在这个意义上说,莱妮是20世纪的圣像。”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