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听水乡女教师王月娥讲述——仙岛湖上的美丽童话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9-19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听水乡女教师王月娥讲述——仙岛湖上的美丽童话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听水乡女教师王月娥讲述—— 仙岛湖上的美丽童话 本报记者 温红彦   湖北省'...

听水乡女教师王月娥讲述——仙岛湖上的美丽童话

第8版(科教周刊)
专栏:

听水乡女教师王月娥讲述——
仙岛湖上的美丽童话
本报记者 温红彦
  湖北省阳新县王英水库,里面大大小小有1000多个岛屿,人称仙岛湖。由于交通不便,仙岛湖一带经济始终很落后,许多孩子都没上过学。
  1984年,一位18岁的姑娘踏上仙岛湖,一个美丽的童话掀开了第一页。从此,晨曦中总有一个窈窕的身影穿梭在山间小径,串珠子似地把一个个小学生领到山顶上的学校;后来,水面上多了一只小木船,它总是第一个划破仙岛湖的宁静,那位年轻的姑娘轻快地荡着桨,从一个岛划向另一个岛,把一个个小学生接上船,又一路载着欢笑,向位于甫庄岛上的王英乡希望小学驶去。她就这样一桨一桨地划呀划呀,让光阴揉碎在碧波里,任汗水洒落在湖面上……
  童话,常常是想象和夸张的代名词。然而,这里所说的童话,却不含有任何想象和夸张的成份,这是一个真实的童话。童话的主人公叫王月娥,一个已有19年教龄、看上去仍是一脸童真的水乡女教师。
  在北京的山水宾馆,记者采访了湖北省阳新县王英乡希望小学教师王月娥。听主人公讲述她自己和她学校的真实故事,顿觉一切想象和夸张都是那么逊色,都不及她平实的话语更打动人心。
  接过丈夫的教本
  我的教师生涯是1984年开始的。那年孩子出生,生活十分艰难。我丈夫嫌民办教师工资太低,一年才260块钱,还经常是白条,无奈弃教外出打工。丈夫走了,全校20多个孩子立时放了羊。想着那一双双渴望上学的眼睛,我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我就背起不到1岁的孩子,挨家挨户把他的学生找回学校。我内心胆怯但语气坚定地对他们说,以后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了。孩子们像迷途的羊羔找到了领头羊,笑了。从此,我接过丈夫的教本,成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师。
  最多的时候教21个学生,最少的时候7个。教室前面挂两块黑板,三年级的用东边的黑板,一、二年级的用西边的黑板。一堂课40分钟,我分3个时段,一年级上13分钟的课,二、三年级做作业;三年级上13分钟的课,一、二年级就做作业,动静搭配着教,还挺有意思。
  先是在石岗村一个旧房子里教书,不久转到山上的一个破庙里上课,那庙叫仙姑殿,大概10多平方米,里面供了几尊菩萨,还有5张长桌子和几个板凳。白天把长桌和板凳摆开,就是课堂,晚上把长桌并拢,就能睡觉。丈夫在外打工,我带着孩子吃住在庙里,白天还行,夜里我真害怕,幸好菩萨供桌上的油灯是常年亮着的,还能靠它壮壮胆。当时村民都分布在山顶或山窝,我每天早上要很早起床,从一个山顶到一个山窝,再到另一个山顶,把学生一个个拉到学校,中午跟十几个孩子一块儿吃饭,下午放学再把他们送回去。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菩萨保佑”,我和孩子们平安度过了8年。
  还算个好水手
  我不仅当老师,还算个好水手哩。
  仙岛湖中有个甫庄岛,面积不足10亩,岛上有一所一至三年级的小学,20多名学生配一个教师,周围7个岛上的孩子都在这儿读书。来岛上的教师都耐不住清苦,走马灯似地换了好几茬。1993年新学年,我申请来到甫庄岛,一直干到现在。
  隔山容易隔水难,船是岛上唯一的交通工具。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每天早晨我一桨桨地将分布在每个小岛上的学生接到学校,远的水路七八里,近的也有二三里,下午放学再送回家。我从小在湖边长大,虽然驾船还有些经验,但头两年用自家一条破旧的船接送学生,每一次都提心吊胆。
  我忘不了1995年4月8日,那天是接学生上学。就在小船快驶到甫庄岛时,天气突变,湖面上白浪滔天,小船在巨浪中上下颠簸。如果让浪从侧面打到船帮,肯定翻船。我一边命令学生们手拉手坐好不动,一边迎着一个个浪头使劲划,在风浪里搏斗了一个小时。等船靠岸,已进了半舱水,8个孩子全吓呆了。我用手抚摩孩子们的脸,连连说没事了,没事了,大家都好好的。许久,孩子们才哭出声。我因过度紧张和劳累昏倒在地。从那以后,我做梦都想买一条新船,可当时一年的工资才360元,买新船要1000多元。
  1995年9月,我获得希望工程园丁奖,奖品是一辆山地自行车。我想,要是奖一条船该多好!我就斗胆给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这个意思。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同志被感动了,破例决定自行车照奖,另向我所在的王英乡希望小学捐款1000元。后来我还是将自行车变卖了430元钱,加上捐款,为学校买回一条大一点的新船。
  暑假去当打工妹
  王英乡是贫困乡,为了不让我的学生辍学,我除了用工资资助贫困生、利用节假日上山打柴,还利用暑假到外地打工。
  1997年夏天,失去父亲的尹丽琴、尹美丽、尹朵三姐妹已经欠学校200元钱的书杂费了,新学期开学又需200多元,400多元钱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个很大的数字。我决定外出打工为她们支付这笔钱。来到黄石市,我沿街找餐馆,问人家要不要帮工,有的餐馆主人客气一点说“不要”;有的老板见我土里土气,穿着又破旧,就把我当乞丐婆往外撵。一连7天,我一天只买一个馒头吃,晚上睡在别人的工棚旁边。后来遇到一位好心人,在她的帮助下,我在大冶钢厂下属的一个单位,找到一份辅导20多位职工子女学习的临时工作,一个月就为三姐妹挣足了书杂费。
  任教19年来,我为学生垫交书杂费、购买学习用品用了1.4万多元。我外出打工做过家教,当过保姆,干过清洁工,流汗流泪都没啥,只要能给学生们挣出读书的钱,就算没白受苦。我的学生也真争气,班级各科成绩在全乡一直名列前茅,学生入学率、巩固率都是100%。我资助的5个孤儿中,最大的已经上初三了。我教过的学生中,有32人考取了大中专院校。
  乡亲们喊我“四员”
  在岛上,我每天接送孩子,中午要给他们做饭,到了晚上,年龄小的、家很远的孩子就跟我一块儿睡觉。乡亲们喊我“四员”,我以为是在给我起外号,就问什么是“四员”?他们说,你给孩子上课是教员,给孩子做饭是炊事员,给他们洗啊涮啊是保育员,每天划船接送是交通员。原来是这么个“四员”啊。
  我遇到困难,父老乡亲常帮我解决。1993年的时候,丈夫非要接我跟他一起去打工,我没去,他就不供给我吃。我只好用打柴卖的20块钱买了一蛇皮袋子面条,没有油,就放点盐煮着吃,吃了一个月。我想,作为一个教师,再大的委屈也不能跟学生们说,所以他们都不知道。有一天,几个孩子淘气,不好好学习,我再也忍不住了,说你们太不争气!为了让你们读书,我跟家里都闹翻了,饭都没的吃。他们听后都哭了,第二天从家里拿来一点米和其他食物,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妈说了,你家不供你吃,我们供。”他家里也很穷,我感动得流了泪。
  丈夫和我闹离婚
  这些年我把教书、打柴、捕鱼、捞虾赚的钱,以及我丈夫打工的一些钱,都投入到学校里了。作为母亲,我有愧于自己的孩子,5年前女儿的钢笔漏水,多次让我再给买一支,我都没买,现在女儿已外出打工了,也不用我买了。我总想,自己的孩子有丈夫照料,那5个没爹没妈的孤儿如果我不管,就会失学。因此,每学期的书杂费我总得想方设法为他们先交,而女儿的书杂费总是一拖再拖。
  这样,家庭矛盾就出现了。丈夫不让我教书了,还要和我闹离婚,一直闹到法院。刚好我接到通知,让我去上海参加一个培训班,我就趁机溜了。回来那天,我一上岸乡亲们和学生们就把我围住,说老师你再也不要走了。我说我绝不会走,一辈子都在这儿。他们就拉我抱我,生怕一松手我又走了。当时,我丈夫就站在晾台上,看到了这个场面,后来他再也没提离婚的事,还给予我很多支持。
  和孩子在一起快乐多
  去年县里指定在教师中培养一名女干部,领导就推荐了我。我想,要是真的去了,孩子们怎么办?再说我也舍不得离开他们,他们是我快乐的源泉。于是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
  学校穷,没有体育器材,我们的体育活动通常是“老鹰捉小鸡”,我让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当“老鹰”,我当“老母鸡”,每次都玩得很开心。我已经当了19年“老母鸡”了,乐此不疲。
  有时课间玩累了,孩子们就找个小凳让我坐下,他们就像小猴逮虱子一样为我找白头发。开始几年,谁找到一根白发还大呼小叫的,抢着去揪。这两年他们不大玩这个游戏了,因为我头上的白发渐渐多了,很容易就能找到。
  最快乐的事是我能教孩子们唱许多歌曲了。我小时候没学过简谱,就学过几首歌,这么多年我一上音乐课就是教《我爱北京天安门》那几首歌。2001年,好心人捐给我一台录音机,我买来磁带,白天黑夜地学。为在第二天音乐课上教一首新歌,我从头天晚上能学到第二天鸡叫。
  去年12月,我突然晕倒,醒来后双目失明了,整整20天什么也看不见。22个孩子一齐来看我,排着队让我摸他们手里的东西,原来都是鸡蛋,每个人都给我带了一个鸡蛋!那时候我真的感到知足了。
  1997年7月,王月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0年,她转为公办教师,月工资提高到600多元,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今年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誉多了,可她仍保持着普通教师的本色。王月娥说,这么多年有不少辛酸,但更多的是快乐,不管多么贫困,不管有多少烦恼,不管获得多大荣耀,一看到孩子们,我就都忘了,快乐就是快乐,跟地位无关,跟贫富无关。说这番话时,她脸上荡漾出幸福的涟漪。
  是啊!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当王月娥划着那只木船在青山碧水间穿行,当“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的童声飘荡在仙岛湖上的时候,谁能说那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呢?(附图片)
  快乐的王月娥张劲松摄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