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为扶贫开发献计出力——从宁夏巨变看民主科学化决策
第16版(民主与监督)专栏:
政协委员为扶贫开发献计出力
——从宁夏巨变看民主科学化决策
本报记者 王比学
编者按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立足区情,把握大局,选准角度,发挥优势,围绕扶贫开发,从多方面提出强区富民的建议,为自治区党委、政府民主科学化决策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支持政协工作,在制定经济发展重大计划时,注意听取政协的意见和建议,政协的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宁夏的做法,值得各地,尤其是西部地区借鉴。
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结合西部大开发,组织专家论证调研,向区党委、政府提出退耕还林还草,种草养畜的建议,被党委、政府采纳。在实践中,政协建言献策的效果究竟如何?带着这个问题,今年8月底,记者随全国政协组织的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来到了宁夏西海固。
西海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一段时期,畜牧业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以粮为纲”的历史时期,大面积草原被垦,开荒造田。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不但农业没有发展起来,生态反被破坏殆尽。
作为国家扶贫重点地区,西海固的农民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只能靠天吃饭。多年来,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扶贫救灾款物,但由于没有抓住当地产生贫困的实质性矛盾,救济性的扶贫只能济困一时,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地贫困问题,甚至陷入了“屡扶屡贫”的境地。
严峻的现实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国家决定从2000年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宁夏回族自治区把西海固地区作为退耕还林还草的试点。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紧紧抓住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探索出了一条干旱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新思路。在《关于搞好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的建议》中,提出要由过去救济性扶贫向扶持种草养畜转变,退耕还林草要尊重客观规律,生态建设既要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又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建议受到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年就安排了近千万元资金给予支持。
自治区政协不仅出招,而且跟踪服务。2001年,自治区政协主席任启兴指示自治区政协要为海原县种草养畜办实事。经济委员会接受这一任务后,组织专家先后5次深入到海原县调查研究,协助县党委、政府理清发展思路,为制定全县种草养畜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退耕还林政策,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观念上的变化,种草也能过上富裕的日子。放下昔日垦荒种粮的锄头,上山造林,西海固农民吃着国家的供应粮,种着自家的树,心里感激党的好政策,感激政协的帮助。
当记者采访当地的农民时,他们纷纷说:“现在有国家的好政策,退一亩地给200斤粮食、20元补助。种草比种粮划算,种草养畜更能赚钱致富!”海原县贾塘乡王塘村村支书李德义高兴地说:“我们村7000亩耕地,种植各类牧草2000亩,每年育肥牛羊和出售牧草的收入超过30万元,彻底改变了广种薄收的农业生产状况。”
退耕还林使西海固变了模样。在来西海固以前,我们都以为这里是光秃秃的不毛之地,没想到一路上满眼望去都是一片绿色,漫漫黄沙被茂密的青草挡住。难怪当地人称现在是“林上山,草下川,牛羊进圈,人富裕”。以海原县贾塘乡为例,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全乡人均收入1072元,今年上升到1238元。
西海固之行,我们看到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在变,百姓的生活在变。这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当地百姓说:“是因为好的政策”;干部说:“是因为决策比过去更民主、更科学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