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华人争光——记华源侨领王泉成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专栏:人物
为华人争光
——记华源侨领王泉成
弋扬
福建省安溪县是著名的侨乡。王泉成生于斯长于斯。15年前,他怀揣20元人民币只身打拼狮城,而今,年仅36岁的他已是一家备受新加坡业界瞩目的建筑公司老板和新加坡华源会会长。这位新一代侨民领袖胸怀壮志——“我要改变世界对华人的印象!”
王泉成尚未成年,父亲就去世了。为将王泉成十兄妹拉扯大,母亲终日劳苦。从她身上,王泉成继承了坚毅、善良。母亲生前曾教导他:“要吃得大苦,才做得大事。”王泉成把这句话牢牢刻在心底。
1987年,他背井离乡到新加坡谋生。初到狮城,王泉成过着最俭朴的生活,干着最繁琐的体力活。生性要强的他不甘心,决定走出一条自己的人生路。他把目光放在建筑行业,从砌砖瓦到读图纸,王泉成处处留心苦苦钻研,仅仅用了3个月便全部学会;那时白天干重活,晚上学英语,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
很快,他被提为大计;3个月后,升为管工;3年后,王泉成拿自己的第一笔积蓄联合亲戚合伙注册了公司。那时他没有声誉,自己带工人在烈日下苦干,每日睡眠不足三小时,但沉浸在第一次创业的欢乐中,多累不言苦。可是有一天,王泉成突然发现,公司塞满了亲戚的亲戚,钱全进了他们的腰包。
思索良久后,他决定主动撤出,单独组建新的建筑公司。他相信,智慧和毅力是宝贵的资本。王泉成把心一横,向高利贷借了4万元。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拼死一搏,8个月内把债务还清,生意也越做越大。
1995年,王泉成获得新加坡公民权。许多移居海外的华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虽然国籍变了,但在当地还被称为中国人;而一旦到中国,又被称为外商。王泉成不爱为这样的问题费神,他认为最重要的在于是否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形象地把中国与新加坡的关系比喻为“娘家与婆家”。
在国内,他满腔乡情,积极在大陆投资创办实业,热心公益事业。为振兴家乡旅游业,他捐资建景点、办商场、兴酒店;为壮大祖国教育事业,他修建学校、创立基金会、兴办幼儿园;甚至建造桥梁、铺筑水泥路、修建祖祠。他被家乡的人们赠予“泉州人敢为天下先,成功者不忘桑梓情。”
在新加坡,虽已进入富豪阶层,但王泉成时常警醒自己:“人要有感念之心!”他定期拜会狮城老一代华人华侨,热心参加社团服务,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并被推举为新加坡篮球总会副会长和新加坡太原王氏工会副会长。为了帮助中国新移民尽快融入新加坡社会,在新中两国间搭起民间交流的桥梁,王泉成萌生了成立华社组织的念头。
历经两年多的酝酿,2001年5月7日,华源会宣告成立。王泉成被推举为首届会长。
如今,华源会有会员逾千人,荟萃各行精英,发展态势良好,已经成为星岛新移民中最具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社团之一。王泉成坦言:“新移民就像是刚嫁入婆家的媳妇,各方面都需要婆家的协助,才能更快、更好的打成一片。刚到的媳妇有些地方做得不好,也希望婆家能够宽容并给予指导。”“……他们一方面希望新加坡繁荣昌盛,全国团结奋进,一方面又希望能为娘家(中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华源会一周年庆典上,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盛赞了华源业绩:促进新移民间感情,为会员提供在侨居国经商或就业的一站式咨询服务、互助支援,以及各种本地文化和法律咨询。王泉成不由得情动于衷,他说,无论是对婆家新加坡还是对娘家中国,我们都要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前进的动力。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