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三峡旅游热火朝天文化项目有待规范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9-17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三峡旅游热火朝天 文化项目有待规范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随着今年6月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发电、通航的顺利实现,三峡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但'...

三峡旅游热火朝天 文化项目有待规范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随着今年6月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发电、通航的顺利实现,三峡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但新三峡文化景观如何建设,怎样让千古三峡更加绚丽,却是值得社会关注的大问题。
三峡旅游热火朝天 文化项目有待规范
本报记者 崔佳
  新景旧迹亮点纷呈
  今年6月1日,三峡工程实现二期蓄水,奔涌峡江激流不再,高峡平湖壮景初成。库区水位的升高不仅给三峡的自然景观带来了一些影响,也使得峡江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发生了变化。目前的水位已经淹没了夔门题刻、瞿塘古栈道等遗迹,今后水位继续上涨还将淹及张飞庙、屈原祠,并使石宝寨、白帝城等景点成为水中孤岛。一些古代文化遗址也将永眠江底。值得欣慰的是,三峡工程自建设之日起,就把文物保护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
  根据规划,三峡库区需要保护的文物点共有1087处,其中地下文物占了近70%。经全国几十支考古队伍的奋战,目前整个库区已完成地下文物考古发掘70多万平方米,出土珍贵文物6000余件,一般文物6万余件。据悉,这些见证了长江文明发展历史的文物精华,将在渝鄂两地的博物馆分专题展出。
  在三峡库区364处地面文物保护项目中,白鹤梁、石宝寨、张飞庙、屈原祠等历史文化遗迹是重中之重。在重庆库区,涪陵白鹤梁水文题刻将在水下采用“无压容器”方案实施原址保护,以前只能在枯水期参观的这一世界古代水文站、世界最大的水下碑林,今后可通过岸上点播、水下廊道近观等方式,一年四季同游人见面;云阳张飞庙已完成了整体“搬家”,新庙70%是原来的构件,今年7月,装扮一新的“张将军”已在新家“开门揖客”;“长江明珠”忠县石宝寨的原地保护方案也已确定,将来周围山体成为孤岛之时,高耸于江心的寨楼在静波和围堰的掩映下又将显现别样风姿。在湖北库区,享誉海内外的秭归屈原祠的搬迁复建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新的屈原祠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将更加宏伟,从而成为新三峡旅游的一处令人向往的人文景观。此外还有夔门题刻的切割保护、大昌古镇的整体搬迁和新滩民居的集中复建等跨世纪文物大抢救,也使三峡文脉得以延续。
文化品牌竞相打出
  二期蓄水之后,各区县纷纷适时调整旅游发展战略,除了在自然资源方面开发新景点、新线路之外,各地还竞相推出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一时间新三峡文化旅游的宣传此消彼长,为即将到来的蓄水后第一个旅游黄金周造足了声势。
  巫山小三峡以其风光秀美著称于世,水位升高后“险”的特色虽有所减弱,但原来岸边崖壁上只可远观的古代悬棺却变得与游人亲近起来,加之大宁河沿岸有“烧垅煎盐”的历史记载,于是“揭开千古悬棺之谜”、“古代制盐工艺表演”等文化旅游项目的规划应运而生。源远流长的巫山神女传说是巫山县旅游文化的另一个金字招牌,他们将打造“神女探秘、三峡寻宝”的徒步旅游线路,同时开发有着七仙女沐浴传说的神女溪。
  奉节县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单是“白帝城”三个字便有讲不完的历史故事,道不尽的诗意情怀。奉节县副县长刘艳红谈到文化旅游开发时充满信心:“诗城文化和三国文化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挖掘的重点,力争做成品牌。”目前他们已在酝酿一些项目,如《竹枝词》歌舞表演、《早发白帝城》谱曲演歌等,并在晚秋时节瞿塘8公里开遍红叶之时,推出“红叶燃烧的岁月”怀旧之旅。鬼城丰都要依托名山景区和鬼王石刻进一步营造“中国的神曲之乡”;忠县将汉阙等地面文物与白公祠进行整合,方便游人参观,同时挖掘巴蔓子、严颜、秦良玉等人文遗迹和传说;云阳县也不满足于一座新张飞庙,他们要利用丰富的古文化遗址资源来推动人文旅游上台阶。
科学规划为何欠缺
  国庆黄金周在即,库区各地已开始为迎接蓄水后的第一个旅游高潮而摩拳擦掌,然而从前一段时间的情况看,一些区县在打造“新三峡文化之旅”这个问题上,无论是近期项目策划,还是远期深度开发,都有急功近利之处,在宣传定位、竞争手段等方面也显得无序和不规范。对此,许多人呼吁,新三峡文化旅游不能只靠炒作,而是必须从一开始就着眼长远,通过科学规划,深入开发和规范建设,从整体上打造长江三峡文明长廊这一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蓄水之后,峡江地区的古迹和文化景观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区县抓住这一点在旅游宣传上做文章,对新的人文景观做了不准确的介绍,甚至夸大,如标榜“最大”、“最多”、“最佳”等。对此,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刘豫川认为,三峡文化遗存博大精深,文化历史学界对它的认识至今都还处在不断深化当中,为了招徕游客而对某些局部下缺乏根据的定论,不仅会对人们形成误导和混淆,而且也割裂了峡江文明成果间的有机联系。他强调,特别是对于古代遗址及文物,宣传上尤其要注重依据,实事求是。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认为,目前各地对新三峡文化旅游的开发大多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办会、办节还是在吃传统景点的老本,缺乏新意和深度,有些甚至将封建迷信和庸俗的文化也纳入其中,闹闹哄哄却档次不高。他认为,关键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重庆市旅游局副局长孙逸民说,以前重庆库区各区县在三峡旅游宣传上也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状况,事实证明这只能给三峡旅游的共同利益和品牌形象带来损害。现在重庆市提出的口号是“永远的三峡”、“世界的三峡”,呼吁峡江各地携起手来,共同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三峡旅游的整体形象。他介绍说,9月23日,“世界大河歌会”将在重庆举行,届时来自世界5大河流流域的艺术团将放歌三峡,为新三峡文化旅游品牌走向世界增添一份光彩。(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小三峡。周衡义摄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