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宜宾:不拘一格用人才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25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宜宾:不拘一格用人才 第1版(要闻)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达到新高度 取得新成效 宜宾:不拘一格用人才 本报记者 郑德刚   隆冬时节,在四川省宜宾市'...

宜宾:不拘一格用人才

第1版(要闻)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达到新高度 取得新成效

宜宾:不拘一格用人才
本报记者 郑德刚
  隆冬时节,在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大观镇的成片果园里,寻访远近闻名的“乡土专家”唐光华。他靠钻研果树栽培技术,先后建起了优质水果示范园200多个,帮扶农民3100多户。他的贡献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肯定,他先后被评为享受市、县级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农民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在宜宾乡村已不是新鲜事。通过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宜宾市大力实施“人才立市”战略,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气象。市委书记李敦伯说:“兴市之要,惟在人才。人才之要,惟在重才、识才、育才、用才。宜宾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加快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
  搭建平台引人才
  川南重镇宜宾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宜宾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实施“人才立市”战略。
  宜宾市于1998年把人才市场化以及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两大议题摆上日程。当年,宜宾市投入400万元,建起全市第一个人才市场,随后又投入500万元建立了第二个人才市场。与此同时,全市10个区、县和204个乡镇也陆续建立起人才交流市场或人才服务站,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人才交流和服务网络。
  宜宾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先后出台了20多份有关管理规定和政策,全面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实行人才市场化机制、公平竞争机制、培养机制、引进机制等。为深化全市人才工作,今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好“聚才平台、创业平台、服务平台、管理平台”等4个平台,从多个层面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体制。
  在求贤若渴的诚意下,曾经留不住人的宜宾开始出现旺盛的“人气”,每年有5000多名在外地读书的宜宾人不再“东南飞”,而是纷纷返乡创业。1997年建市时,宜宾500万人口中只有10人称得上是高级人才,而近年来每年引进的各类人才就有几百人,而且引进后基本不再外流。目前,宜宾市人才总量已达13.3万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3万人,全市各级人才市场管理的流动人才人事档案达到2.5万多份。
  乡土人才的新天地
  在宜宾市翠屏区高店镇境内,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涪溪河,每当中午时分,数千只鸭子在这里觅食、嬉戏。指挥这支“鸭子大军”的是高店镇龙门村农民曹瑞余,人称“曹鸭儿”。
  曹瑞余从1986年迷上养鸭后,靠自己学来的本事和86只鸭子起家,与其他两位农民合伙养了2000只种鸭,如今每天可收获1000多枚种鸭蛋,一年下来就是20多万元收入。曹瑞余还被乡亲们推举为镇上的养鸭专业技术协会会长。当了“领导”的他凭着一手绝活,建起了投资40多万元的孵化中心,还手把手地使龙门村400多户农民变成了养鸭专业户,户均年增收超过1000元。
  宜宾县李场镇石坝村农民樊尚富连高中也没上过,但他并不安于现状,更不信家乡的沟沟坎坎刨不出金来。几年前,正巧赶上县里要在一条山沟里办油樟树种植试验场,樊尚富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他牵头约了45位乡亲,背上铺盖,在山沟里边学边干,4个月时间就把一条荒芜多年的老山沟全部种上了绿油油的樟树。他潜心学习油樟栽培技术,试验场的活计一完,他就赶回家筹划建立自己的油樟树园。他带领几百位乡亲苦干了3年,把960多亩荒山改造成了绿树成林的樟树园。如今,樊尚富不仅拥有年产值达300多万元的2000多亩林场,还承包了800多亩水塘,每年仅养鱼的产值就达60多万元。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经过樊尚富培训而成为油樟种植和养鱼专业户的农民目前已超过万人。由于樊尚富的突出贡献,中国科协授予他“全国农村科技致富能手”称号。
  宜宾县委副书记刘岗告诉记者,作为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农业大县,宜宾县近年来大力开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陆续在全县27个乡镇建起了农村人才开发服务站,并建立了一整套开发、培养、引进、使用、储备农村人才的管理体制,使大批像樊尚富那样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目前,宜宾县已经拥有农民技术员4100多人,形成了专业化农业生产镇、村及村民组1100多个。2002年,宜宾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8亿多元。
  聚才荐能闯新路
  位于长江之滨的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有近60年历史的氯碱化工企业,五六年前濒临倒闭,亏损达5000万元。可如今,这家企业已连续3年保持年均42%的增长速度,并跃居全国同行业实现利润和出口量的头把交椅,一举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氯碱化工基地。
  天原公司总裁罗云带领员工创立的人才管理机制,和以人为本的“精细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把企业从倒闭的边缘拉回,并赋予了它脱胎换骨般的新生。
  初次见到罗云时,他递给记者几本他主持撰写的书,书的核心内容就是“精细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公司党委书记肖池权告诉记者,天原公司有今天,靠的就是人才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如今在天原公司的3800多名员工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1100多人。在公司党委全力配合下,罗云在公司内部大胆推行“整体重塑、精细经营、激情文化”等一整套以人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在全体管理层和员工中实行凭能力吃饭的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起一套以支撑公司长远战略发展为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运作体系,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度整合力、高度凝聚力和高度战斗力的企业队伍,使一批批复合型管理人才脱颖而出,一批批奋发有为的人才慕名而来,一批批合理化建议和经营成果推陈出新。近3年来,公司先后举办了180多个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累计学习课时达到86万个,参加学习人员达2.4万多人次,并与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了一批高级管理人才。而工作繁忙的罗云本人至今还在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天原公司的巨变,促使宜宾市委在发挥人才优势方面做出更大胆的决策。建厂已近60年历史的宜宾纸业是新中国第一张国产机制新闻纸的生产企业,也是宜宾市第一家上市公司。但从几年前开始,宜宾纸业开始出现困境,2002年亏损高达8000多万元,今年1季度又亏损1400多万元,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87%,产品积压最多时达到1万多吨。为拯救宜宾纸业,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将危机四伏的宜宾纸业交天原公司托管,托管期为3年。罗云又一次受命于危难之时,带领一批天原公司管理人员坐镇宜宾纸业。托管当月,宜宾纸业亏损额大幅下降,3个月后开始盈利。天原公司有关负责人说,他们有能力在明年让宜宾纸业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和利税1亿元的目标。
  在著名的五粮液集团和出口量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的宜宾丝丽雅集团公司以及宜宾市很多企业中,也活跃着一大批被企业奉为至宝的高素质人才。为充分发挥这批人才的作用,宜宾先后出台了涉及奖励、培训、引进、使用、职称评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企业人才管理政策。目前,全市各种所有制企业已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4万多人。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