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开发性移民促致富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9-13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开发性移民促致富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三峡建设经验系列报道(四) 开发性移民促致富 本报记者 张毅   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副主任、原三峡移民局局长'...

开发性移民促致富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三峡建设经验系列报道(四)

开发性移民促致富
本报记者 张毅
  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副主任、原三峡移民局局长漆林,这辈子没少跟移民工作打交道,在湖北工作时就参与了隔河岩、丹江口等水库移民工程。他说,水库移民历来是“年年苦,年年补,苦了还要找政府”,但三峡工程成功地采取了开发性移民的办法,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开发性移民为三峡库区经济与工程建设协调发展找到了一条双赢的路子
  三峡工程,移民百万。规模之大,世界之最。如何解决好移民问题,成为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关于上马三峡工程的论证逐步深入的时候,移民的试点已经在库区悄悄进行了。1985年,湖北省巴东县政府在东壤口乡雷家坪一组,有组织地进行移民试点。利用一个冬春,开荒造梯田315亩,并逐步完善水、路、电等配套体系,进行柑粮间作并套种瓜豆,人均收入过2000元。全组21户移民中,有10户在国家补偿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主动在淹没线以上建起了新房。
  在同期试点中,秭归、万县、丰都等库区沿岸的部分乡镇,主攻农业开发,边开发,边配套,边建园,为开发性移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93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中规定,三峡工程建设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农工商相结合,多渠道安置移民,使移民的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并为三峡库区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之后,中央领导更进一步指出,移民要“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为了三峡开发性移民顺利实施,中央确定了“中央统一领导,分省负责,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同时,将三峡库区整体列为长江三峡经济开放区,实行沿海经济开放区政策;宜昌、万州、涪陵列为沿江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政策。财政、税收、土地,方方面面都为移民开发放宽了政策尺度。
  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三峡移民在开发性生产中,自身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统计表明,三峡工程开工10年来,是三峡库区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02年,三峡库区21个区、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86.8亿元,比1993年增加了2.85倍,财政收入增加了2.36倍,农民纯收入增加了2倍。
  产业调整为移民经济注入生机
  三峡大坝上游有个村子,叫银杏坨。村支书说,村里过去是“七弯八岭一面坡”,进出就是村前一条河,到宜昌两天才一班船。说是脐橙好卖,可一袋橙子从坡底费老大劲背上码头,经常碰不着买主,只好再背回来。因此,大伙觉得还是种粮食稳当。现在柏油公路修到家门口,坐汽车10多分钟就到了县城,跑生意的,打工的,干什么的都有。条件改善了,一切都变了!山里人过去是与土地打交道,出苦力填肚皮;现在是与人打交道,动脑筋奔小康。
  1992年三峡工程开工以前,三峡库区国民生产总值为128.2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4.2亿元,占42.25%;第二产业44.3亿元,占34.5%;第三产业29.78亿元,占23.2%。到了2002年底,三峡库区21个区县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6.7∶41.6∶41.8。第三和第二产业已经取代第一产业成为库区支柱产业。
  然而,对于广大的农村移民来说,农业仍然是移民开发的基础。库区各地围绕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做了不少文章。重庆奉节移民局的同志对记者说,在产业调整中,一些地方找不准定位,大家都在兜圈子,有时候产业雷同,整体优势却得不到发挥,造成了资源浪费。比如,峡江地带适合种柑橘,但品种繁杂,质量不高,规格不一,不能形成品牌,柑橘销售各家打乱仗,一直停留在零打碎敲的水平。
  国务院三峡办的官员介绍,为了加强对库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指导,相关部门对三峡库区作了产业发展规划,决定在重庆市及湖北三峡库区大力发展柑橘、草食畜牧、水产养殖、旅游等四大产业。由国务院三峡办、农业部、科技部联合实施的三峡库区柑橘产业、畜牧业产业化开发已经正式启动。今年投入资金14365万元,率先启动柑橘和草食畜牧两大产业,将使5万名农村移民及部分库区农民直接受益,并为这些移民逐步致富和奔小康打下良好基础。
  移民建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库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平台
  几年不见巫山城,她出落得愈发秀丽了。一座座星级宾馆拔地而起,现代化的街道涌动着青春的气息,这里似乎刹那间就告别了古老的传说。
  涪陵、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巴东、秭归……三峡工程二期移民涉及到的2座城市和11个小县城以及云阳高阳、万州武陵等116个集镇,也正在成为三峡旅游的新景观。
  这些都是三峡库区移民建镇的成效。一直到1997年,三峡库区城镇化率只有13.6%,远远低于全国同期30%的水平,库区的各县城、集镇的落后状况与繁华的重庆市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三峡工程的兴建,有力地推进了该地区城镇化的进程,在推动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形成了跨越式发展。在这一轮移民建镇过程中,一些地方打破了行政界限,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发挥城镇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集约化配置。
  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三峡库区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也为持续、良性的移民开发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库区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正在形成。三峡水库蓄水将使长江的年运输能力增加5倍左右,目前,沿线各县市正加紧兴建港口;宜万铁路(湖北宜昌至重庆万州)即将开工;沪蓉高速公路重庆境内段今年年底将通车;万州五桥机场通航以来,旅客量逐日递增。
  ——污染治理力度空前,移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从2001年到2010年国家将累计投入392.2亿元,用于治理三峡水污染。在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划定了总面积79万平方公里的水污染防治区,计划建设150多座污水处理厂,在沿江一些重点城镇新建110处污水处理设施。沿江12个小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将在2004年3月底前建成投入使用。
  ——2020年前,重庆市将向三峡库区投资4800多亿元,用于产业培植、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项目。除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外,还有40个中央数据库、789个乡镇卫生站、250万平方米新建校舍……三峡库区的文化、卫生、教育事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