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心工程”聚人心——重庆市渝中区探索城市扶贫机制见闻
第4版(要闻)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稳心工程”聚人心
——重庆市渝中区探索城市扶贫机制见闻
“三个代表”在基层采访团记者 童怀 张国圣 何聪 朱建军
9月初,家住重庆市渝中区的李锡娟如愿走进了重庆大学的校门。这位从小生活在贫困单亲家庭里的少女,靠渝中区“城市解困工程”的帮扶机制顺利读完了中学的课程。
自1998年以来,渝中区先后资助了1000余名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仅今年高考后就资助了250多人。
“救救这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家庭!”3年前,身患尿毒症的下岗女工陈在金给重庆市领导写了一封求救信。记者不久前找到陈在金时,虽然她仍未摆脱病痛,但脸上已有了些许微笑。
重庆市渝中区作为全市发达经济圈的龙头,其各项经济指标与沿海发达地区相差无几;作为一个身处老工业基地中心的城区,重庆近年来的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在这里引发了阵痛。按人均月收入不足185元的标准,渝中区特困家庭有1万余户。
贫困群体和贫富差距的增大,对群众社会心理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心理如不化解,矛盾就有可能激化。从2001年起,渝中区每年筹集100余万元专项解困基金,加大对贫困家庭的帮扶力度。从2002年开始,他们又全面启动“城市解困工程”,探索系统解决贫困群众生活、就医和子女就学问题。两年来,这项工程对稳定人心、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解困工程”启动后,渝中区委要求机关各部门和每个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至少对口帮扶一个特困家庭。帮扶者通过经常性的上门走访,与贫困家庭交流感情,稳定贫困群众的情绪,逐步引导他们转变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并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
张萍是陈在金家所在的中山二路的居委会主任,她毛遂自荐当上了陈在金的帮扶者。陈在金每次做完透析,张萍都要请她到居委会坐坐,一起拉拉家常。陈在金一家三口吃“低保”,每到开学的时候,居委会都提前和学校联系为她的小孩减免学费。
2002年3月,陈在金觉得自己的病治愈无望,想一死了之。张萍知道后,就把她请到居委会,让她帮着做一点杂事,分散注意力。考虑到陈在金独处时容易沮丧,张萍还建议她用日记记下与疾病抗争的经历。现在,陈在金已经记了厚厚一本日记。
陈在金的几个兄弟姊妹家境都比较困难,因各自忙于生计,相互间走动越来越少,街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来串门的次数却越来越多。她说,3年前写求救信的时候,感觉是穷在闹市无人问,现在是穷在闹市有“近亲”。
提供一个就业岗位,能改善一个贫困家庭的生活;提供一个就业机会,将改变贫困家庭的未来。
千方百计寻找就业岗位,是“城市解困工程”的重点。从2001年开始,渝中区公开招聘100名居委会干部,明确规定下岗职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在800多名竞争者中,来自微电机厂的张萍和来自机床厂的张书伟等几十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上任后,他们兢兢业业,尽心尽力为贫困群体服务。
几年来,渝中区共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数万个就业岗位。对就业能力较差的群体,区里通过街道社会保障工作平台,联系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岗位,并通过在特定区域设立早市、夜市和一些专业市场扩大就业容量。目前,多数街道都建立了由享受“低保”人员组成的巡防队,这些人在享受“低保”的同时,还可得到一定数量的补贴。
渝中区委领导在谈及“城市解困工程”时说,城市贫困将是今后较长时间内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城市持续、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随着改革的深入,过去按条块划分,各自分散进行的城市扶贫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
基于此,渝中区委明确提出,“城市解困工程”是全区“一号工程”,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全区30多个部门整体推进,探索有效的城市解困工作机制。区里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牵头的“城市解困工程”领导小组,并抽调专门人员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扶贫工作通过街道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延伸到居委会。
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是“城市解困工程”的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就业政策、就医及子女就学费用的减免均与之配套。按照政策,渝中区约16000户享受“低保”的家庭,在社区医院就医,全部免收挂号费、诊疗费、出诊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医,免收诊疗费,住院费、床位费和手术费均减半。截至去年,来自特困家庭的3000余名中小学生,每年累计被减免学费60万元。考上大学的特困家庭子女,均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学费资助。
最近,渝中区还针对城市特困家庭住房问题制定了“廉租住房保障实施意见”,目前已进入试行阶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